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8年風雨路:跨越文明的發展坐標

2016年01月23日 05:55:59  來源:央廣網
字號:    

  記者專訪天津泰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秉軍

  記者專訪天津泰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秉軍

  央廣網天津1月22日消息(記者朱敏 丁飛)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開羅當地時間昨天上午,北京時間昨天(21日)下午,在埃及進行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埃及總統塞西共同出席了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二期揭牌儀式。

  境外經貿合作區是我國近年來對外投資的亮點,企業“走出去”不能單打獨鬥,要學會“抱團取暖”。目前,我國在非洲共有6個合作區,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被認為是發展得最好的。這個合作區2008年啟動建設,如今已從紅海岸邊的一片戈壁逐步發展為現代化産業園區,被譽為“中埃合作橋梁”。

  一直以來,合作區由天津泰達負責建設、開發及運營。我們的記者在埃及專訪到天津泰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秉軍。

  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對於天津泰達,是從一個文明古國到另一個文明古國的發展坐標。上世紀80年代,泰達在渤海之濱的一片鹽鹼荒灘上起步,創下了中國開發區的一個奇跡。十幾年後,在非洲北部蘇伊士運河的南口、紅海西岸,泰達面對的,又是一片戈壁灘。

  張秉軍説,蘇伊士地區和天津地區極為相似。也是離首都100多公里,毗鄰著一個港口叫因蘇哈那港;在它的邊上也有一個大城市,叫蘇伊士省城;另外,它的地貌也是一片戈壁灘。當年的天津就是這樣的,當時國家決定在那建設開發區。

  在沙漠戈壁中建設經貿合作區,是兩國領導人的主意。1998年埃及總統訪華,考察天津開發區後請求中國助力埃及經濟;2008年中非合作論壇,中國提出在非洲建立6個開發區,其中一個,就是埃及的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當年泰達中標,項目啟動建設。

  然而,縱使地理條件差別不大,畢竟是在另一片土地上開發。埃及和中國,大到基本國情、政策法律,小到文化風俗、生活習慣,都有著太大的不同。合作,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張秉軍説,基礎設施差、安全隱患多、人員效率低,簡直是“到處不適應,天天有困難”。

  張秉軍回憶,發一個傳真都很困難,更不用上網了,打電話也是比較貴的。高速公路從開羅到蘇伊士,就一條,還經常有中斷點。

  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8年風雨路:跨越文明的發展坐標

  風俗、文化和國內都不一樣,要怎麼克服?張秉軍講了一個例子。當時第一批人員90年代末來的時候,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很難想像——是掃地雷!都是中東戰爭的時候留下來的戰場地雷。當時的自然條件十分艱苦,最令人不能理解的,就是守時。約定了幾點去見面、去談一件事,遲到一小時、兩小時很正常。他不以為然,自己還很生氣。效率實在不敢恭維。開發區的一期三幢小樓,建設整整用了十年時間。

  張秉軍説,第一批到這裡的十幾家中國企業,大多是中小企業。那段“抱團取暖”的日子,很團結,不分彼此。醫療條件差,儘量不生病;租房子,幾家租在一起,親如一家;吃飯,鄰里互幫互助,今天你做,明天他做。2011年埃及政局動蕩,街頭出現打砸搶事件。合作區能躲過災難,多虧了“非洲兄弟”。

  當時埃及員工勸退了一批又一批不明真相來搶園區的埃及人。中國人是不能持槍的,他們回到家拿槍來保衛園區。園區躲過了一場災難,基本上沒有受損失。

  在這片只有1.3平方公里的園區內,兩國人民的友誼在一次次考驗中歷久彌堅。園區也逐漸發展成型,成為中國企業到埃及投資發展的首選。這裡有法律顧問、海關辦事處、有銀行、酒店公寓,有雙語翻譯、中埃諮詢處。第一次走出國門的中國企業,再不用遭遇當年“舉目無親、步履維艱”的窘境,埃及的市場優勢開始發光、發熱。

  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8年風雨路:跨越文明的發展坐標

  張秉軍介紹,現在入園的企業已經有68家,大多數發展都非常好。他們一年給埃及政府交的稅就接近2億埃磅。發展最好的巨石集團,他們的模式非常適合到埃及投資,原料是埃及生産的,品相非常好,它的産品大量出口北美和歐洲,埃及這裡沒有配額沒有壁壘。這樣它一方面靠近原料地,一方面靠近用戶。

  如今合作區迎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和埃及“蘇伊士運河走廊”開發計劃兩大國家戰略,又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園區宣佈擴容,新建擴展區6平方公里,分三期開發,可容納200家企業入駐,吸引投資30億美元,銷售額100億美元,提供超過4萬個就業機會,並最終形成“産業+生活”的國際化産業基地和現代化新城。

  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總局新聞發言人福阿德説,蘇伊士經貿區是目前埃及最具活力的心臟地區,以及埃及發展的未來。它將促進埃及經濟,吸引世界各地投資者和大量埃及勞動力,並介紹給埃及很多國際經驗。我相信對埃及,蘇伊士經貿區才是真正的未來。

[責任編輯:李學磊]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