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學習小組:這三年真不易 習近平為什麼"能"?
〔學習小組按〕
最新一期《人民論壇》雜誌,刊登了一篇解讀習近平“治國理政核心能力”的文章。作者從自信篤定的政治意志力、高瞻遠矚的全局掌控力、堅韌無畏的變革創造力、大氣厚重的凝聚感召力4個維度分析。
習近平治國理政核心能力本質內涵
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周新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胸懷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鼎故革新, 厲行新政,以大氣魄治黨治國治軍, 以大手筆運籌國內國際大局,以大佈局推動改革發展進程,開啟了共和國繁榮昌盛的新航程,開創了黨的事業繼往開來的新局面,開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無疑,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發生的巨變和取得的成就,與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自身的領導才能緊緊相連。
通過對比研究和系統分析,習近平總書記執政以來展示的治國理政才略,具有非同尋常的核心能力作支撐。這些核心能力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即自信篤定的政治意志力、高瞻遠矚的全局掌控力、堅韌無畏的變革創造力、大氣厚重的凝聚感召力。
〔一〕
自信篤定的政治意志力
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有定力,領導集體才能堅守立場、堅持原則,不被表像所惑,不為干擾所動,不為風險所懼。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中,首先充分展示了自信篤定的政治意志力。表現在對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等重大方向性問題上,旗幟鮮明,毫不含糊;對關乎國家前途命運、人民福祉等大是大非問題上,立場堅定,毫不猶豫;對任何政治風浪考驗,始終堅守共産黨人的理想信仰,赤膽忠誠,毫不動搖。
1、踐行信仰抱負遠大
習近平總書記是一名堅定的共産主義信仰者,始終秉承著有信仰、有理想這一共産黨人最高貴的品質。家庭的熏陶,自幼就在他心中埋下了共産主義信仰的種子。“革命理想高於天”是他執著追求信仰的真實寫照。上任伊始,即向世人宣示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既不走老路,更不走邪路,及時粉碎了敵對勢力的政治圖謀,重挫了別有用心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舉國上下走中國道路的信心決心,同時展現了中國共産黨強大的政治定力。
2、胸懷全局 擎一引百
習近平總書記在把握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上,善於抓住問題要害,善於站在高處運籌帷幄,善於透過現象揭示本質,尋求系統解決中國問題之道。突出表現在具有高遠的全局觀、強烈的問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他始終把解決影響黨和國家全局的現實問題、焦點問題、深層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切入點和發力點。“一個偉大夢想”、“兩個百年目標”、“四個全面佈局”、“五大發展理念”,不僅站得高、想得深、看得準,而且遵循規律、緊貼實情、統籌謀劃、協同推進,緊緊抓住了黨和國家發展的要害,牽住了改革發展的“牛鼻子”。
3、以民為本 強國興邦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以民為本和強國興邦高度統一,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作為基本執政理念。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圍繞收入分配、食品安全、醫療保障、教育公平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利益問題,瞄準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目標,實施了所有民生和民心工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
4、放眼全球 運籌帷幄
習近平總書記在引領當代中國融入世界和構建世界新秩序上,充分展示出一個戰略家的大氣度、大胸襟、大智慧,展現了東方大國領導人的大視野、大運籌、大氣勢。針對國際緊張局勢,理性呼籲世界跳出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針對一些國家對“中國夢”的質疑,及時闡明世界各國人民的夢想是互通互聯的實質;針對中國威脅論,系統提出“親誠惠容”等外交理念和打造“世界命運共同體”的外交主張。同時,致力把愛國主義和國際胸懷統一起來,向全世界闡明國家謀求自身發展必須也讓別人發展、謀求自身安全必須也讓別人安全、謀求自己過得好必須也讓別人過得好等共贏思想和理念。
〔二〕
高瞻遠矚的全局掌控力
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掌控全局能力直接關係到國家的有序高效協調發展。如果這一能力缺失、黨和國家的運轉極有可能陷入鬆散無序甚至混亂崩潰的境地。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中充分顯示了極強的全局掌控能力,做到了既高瞻遠矚又腳踏實地、既把握全局又直擊要害、既果敢決斷又大氣穩健,高效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
5、成竹在胸 擘畫有道
習近平總書記的全局掌控力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黨情國情世情吃得透。一步一個臺階的成長經歷,廣泛而豐富的執政經驗,使他對黨和國家治理的方向、路徑、難點、重點洞若觀火、瞭如指掌。二是佈局謀篇格局大。十八大後迅速形成了以一個“中國夢”宏偉願景和“兩個一百年”階段性目標引領,治黨、治國、治軍三方面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和“五位一體”整體統籌謀劃的宏大格局。三是掌控全局落腳實。堅信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堅持立足中國國情、依靠自身力量解決問題,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決不搞政績工程,決不求虛假繁榮。
6、統攬全局 舉綱張目
“舉綱張目”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推崇的一種治國策略。習近平總書記繼承併發展了這一傳統治國思想,展示了統攬全局、善抓主要矛盾的高超領導藝術。最為典型的是,先後親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國家安全領導小組(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等7個領導小組組長,並親自謀劃部署、親自推動督辦,解決了一系列深層次、交織性、頑固性問題。這不僅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掌控黨和國家大局的深層思考和責任擔當,而且為促進國家大政方針落地生根創造了一種全新高效的領導模式。
7、德法兼治 依規束范
離開法治,復興沒有根基;離開德治,復興沒有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上,立志走出一條德法兼治、依規束范的新路。一是致力提高全體國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質。倡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軟實力,凝聚民族正能量。二是致力加強法律法規剛性約束。堅持依法治國、依規辦事,樹立底線、紅線、高壓線意識,打破潛規則,營造新風尚。三是致力打造一支堅定踐行“德法兼治”方略的執政骨幹隊伍。
8、善謀敢斷 氣宇非凡
十八大以後,當人們習慣性地覺得他會等一等、看一看、望一望的時候,黨中央卻以雷霆萬鈞之勢迅速拉開了反腐大幕。會後不到兩個月,四川省委副書記李春城應聲落馬,鳴響了“打虎”第一槍。軍隊反腐問題一向極其敏感,任何領導人都會慎之又慎,而習近平總書記從軍隊高層嚴重腐敗看到了“刀把子”、“槍桿子”問題對黨和國家全局的殺傷力,於是橫下一條心果斷出手,清除軍中害群之馬。在處理蘆山大地震、新疆暴恐襲擊等重大突發事件上,習近平總書記同樣展示了當機立斷的果敢、雷厲風行的氣魄、氣宇非凡的風範。
〔三〕
堅韌無畏的變革創造力
國家要崛起,社會要進步,要靠變革創造;推動變革創造,要靠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破冰前行的勇氣、撼動乾坤的實力和力排眾議的魄力。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工作以來,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矛盾,充分展現出勇於變革的領導特質,站在人類發展和社會制度創新高度,帶領黨中央堅決摒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努力打破制約發展的舊框框,立志走出了一條科學治理社會主義的新路。
9、思路開闊 全面創新
所謂開放,就是推進變革沒有禁區、沒有束縛、沒有限制,敢於打破禁錮、除舊布新,自覺以開放的心態和姿態面對問題、面向世界。“對內對外同步開放、市場資源雙向開放”戰略思想的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序推進,自貿區建設的加速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的積極實施,使中國開放型經濟的層次和水準得到整體提升。所謂全面,就是以創新的思路、創新的體制、創新的模式,全面推進改革,沒有空白、沒有盲區、沒有死角。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邁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步伐,經濟變革力度空前、政治變革穩步推進、軍事變革如火如荼、文化變革有章有法、社會變革步伐加快,治國理政呈現出重點突破、系統發力、全面見效的新局面。
10、自覺擔當 義無反顧
習近平總書記深知,中華民族要開創歷史,真正實現“驚人一躍”,必須大力弘揚胸懷天下、濟世圖強的精神,充分營造敢試敢闖、敢於擔當的氛圍,培育尊重擔當者、重用擔當者、保護擔當者的文化。在維護國家主權問題上,他不回避、不躲閃,針鋒相對、寸步不讓;在關係國家興亡問題上,他敢於向各種利益集團亮劍,不容許任何人在法律制度面前搞特殊;在關係國家發展未來上,他咬定改革不放鬆,面對危險不懼怕,在全黨全國人民面前充分展現了直面矛盾迎難而上、推進變革義無反顧的堅強意志和恢弘氣度。
11、體大思精 勇闖新路
習近平總書記集大開大闔的氣勢和精細入微的風格于一身,既善於從大處著眼,整體佈局、謀定而動,又善於從小處入手,步步為營、層層推進。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謀劃“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願景目標是何等遠大;扶貧攻堅、足球改革等措施方案又是何等具體。他不僅思路宏大縝密,而且力主創新開放,把創新發展上升到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過頂層設計推動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促進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生産關係與生産力的全要素、全系統、全方位變革。
12、無私無畏 堅韌不拔
十八大以來,在意識形態領域鬥爭異常激烈的時候,堅持“三個自信”、堅守“兩個不能否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階段,堅持該改的堅決改,不能改的堅決不能改;在反腐“過頭論”、“颳風論”甚囂塵上的時候,堅定指出對腐敗分子一網打盡,零容忍、全覆蓋;在經濟轉型爬坡過坎關頭,堅持走轉型發展新路。這種不畏艱難、堅韌不拔的意志,破除了搖擺不定者的觀望心理,打消了猶豫不決者的思想顧慮,讓人民群眾看到了希望,對中國的前途更加充滿信心。
〔四〕
大氣厚重的凝聚感召力
治國有大成的卓越領袖,普遍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引領力和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工作以來,在中國和世界的政治舞臺上,以其特有的大氣、堅毅、親切、樸實的風格,贏得了讚許,贏取了人心,向世人昭示出一個正在復興崛起的大國領導人的泱泱風範。
13、學以修身 兼濟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習近平總書記深知,要建設文明之中國、先進之政黨,必須具有“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的自覺。長期以來,他始終把修身立德、治心養性作為立身之本、從政之基。一是把學習當成一種責任、一種境界、一種追求;二是重視思想和知識的融合和交互運用;三是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實現以文化、智慧、修為三位一體濟治國家。
14、知行合一 率先垂范
唯有立身正、為政正,才能聚人心、合眾力。習近平總書記雖位高權重,但處處嚴格自律、率先垂范。他從不搞特殊,決不搞例外,堅持以上率下,既是紀律制定者,又是遵紀守規帶頭人。特別是把重信守諾作為從政的一條準繩,始終踐行“言必信,行必果”。大到關係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和國際援助資金,小到與作家賈大山的君子之約,無不一諾千金、信字當先。
15、愛民如親 萬眾歸心
在基層一線與勞苦大眾同甘共苦的成長經歷,使習近平總書記與人民群眾建立了一種親密無間的天然感情。從踏上從政之路起,他就將“為老百姓謀利益,帶老百姓奔好日子”作為一種使命。走上黨和國家領導人崗位後,他更是時刻把人民群眾記在心上。從到河北阜平山區踏雪“訪真貧”、走進工地“夫妻房”看望農民工等細微舉動中,億萬人民感受到了總書記親人般的氣息。毫無疑問,習近平“平民書記”的愛民親民風範已經成為凝聚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16、寬和大氣 近親遠孚
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寬和大氣的品質突出體現在“團結”二字上,特別注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處理班子集體關係上,信奉“懂團結是真聰明,會團結是真本領”;在處理民族關係上,強調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構築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在處理港澳臺關係上,呼籲兄弟齊心,同心共圓“中國夢”;在處理國與國關係上,主張“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團結上”,推行“多極多贏不獨享”理念,廣交天下朋友。
以上四大核心能力猶如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體系摩天大廈的四根擎天大柱,具有頂天立地的作用。但是必須充分看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卓越核心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對於習近平總書記而言,是優秀家風的熏陶、逆境經歷的磨礪、豐富實踐的積累、不斷學悟的積澱、嚴格黨性的錘鍊以及深厚的哲學底蘊協同發生作用,鑄成了其卓越的核心能力。
——————
習近平成為最高領導人絕非偶然
【學習小組按】
2015年1月29日,學習小組曾刊發此文。今天重發。假期即將結束,大家要重返工作崗位了。期望我們能從此文中汲取新的力量。文字內容由學習小組(微信號:xuexixiaozu)整理,並經《正定翻身記》主要作者趙德潤本人審訂。任何轉載,務必註明出處。
----------------
一 緣起
那天,“學習小組”組長給我發短信,問《正定翻身記》是不是我寫的。我回短信説:“有此文,有此事。”
我的採訪筆記還在。寫《正定翻身記》時是1984年,那時我是新華社河北分社的記者。當時正是撥亂反正的年代,在省裏我就聽説,正定來了一個年輕的縣委書記習近平,而且是從中央機關下來,很有思想,很快使正定的面貌發生了變化。
正定作為高産窮縣我是知道的。那個時候高産窮縣很難受,為了維持高産,盲目加大水肥投入,最後農民很窮,交了徵購糧,口糧都不夠吃,還要去外縣買高價糧。這都是受了“以糧為綱”這種左的思想束縛。
我是怎麼知道這事的呢?很多渠道都在傳,在省裏一次會議上,石家莊市委書記賈然説習近平到正定確實變化不小。我最感興趣的是,他在當地轉換思想後,工副業和多种經營上去了,棉花、瓜菜等産量增加了,農民生活改善了,為什麼糧食産量卻沒掉下來?
我給正定朋友高培琦(學習小組注:就是《正定翻身記》第二作者,身份為縣報道組長)打電話,他説得更為具體。於是1984年4月17
日的下午我去了正定。
第一次見到習近平,我就很有好感。一見面,非常隨和,講話不緊不慢,實實在在。我們採訪接觸過很多縣委書記,他在其中很突出的特點是,有思想又很真誠。
4月17日那次見面很短,他讓我先下去看一看。近平同志把他自己坐的北京吉普車,就是以前那種草綠色的老吉普,讓給我們坐。他的司機雷小群拉著我和高培琦一路下去。
我對習近平真正深入的採訪是在4月19日,那次談話印象非常深刻,筆記到現在我還保留著。
我們是在他辦公室裏見面談話的。辦公室很簡陋,實際情況就跟網上那個很有名、很普通的照片一樣。他當時抽荷花牌香煙,農民也吸那個煙,當地産的。當時也有貴一些的煙,但是他只吸荷花煙。
二 談話
那次談話奠定了這篇文章的思想基礎。
習近平同志跟我談了他的思想,給我的感覺,他善於從大處著眼。他沒有只從正定思考問題,他把這個縣的發展和全國聯繫起來了。一開始談的就是解放思想,他説一個縣如果思想不解放,思路不明、路數不清、精神不振,什麼都幹不成,這是他的開場白。
他説如果沒有一個長遠的規劃,走一步看一步,或者上面説一説下面動一動,那不行。一定要有思路,要有規劃,要有長遠考慮,不能只看眼前。
他説要科學決策,真正摸清正定經濟的發展規律,從根本上解決一些幹部的盲目性,改變過去盲人騎瞎馬、朝令夕改帶來的反覆和隨意性。要通過立法,提出更嚴格、更科學的根據,形成十到十五年的遠景規劃。然後再考慮當前做什麼。
近平同志把正定和全國聯繫起來,是有很深的思考的。他提出建立顧問團,取得智力支援,所以華羅庚、于光遠這些大學問家都是正定這個小縣城的顧問。他是從北京來的,有自己的人脈,他把這些一流的人才請到了縣城裏,這個舉動有些不同凡響,那時還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
他講“專家教授是大樹,背靠大樹好乘涼”,我很受觸動,所以做成了小標題。他説我們當然要在本地培養自己的人才,但是我們的小樹還沒長起來,就要先“借一借大樹的蔭涼”。在正定發展中,“大樹的蔭涼”起到了實實在在的作用。他始終把正定放在全國的背景下考慮,要求重視資訊收集,加強對外協作。涉及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江蘇,也包括山西、內蒙。既請人來,也把人派出去。
我們也就此深入談了教育和人才問題。
他主張,正定培養的學生應該大部分回鄉參與當地的生産,得心應手地去搞商品生産。他提出既要培養大學生,也要培養職業人才,而正定應該更重視培養初級、中級技術人才,這個觀點在今天看也不落後。那時他在正定已經工作了兩年多,有了很多的觀察思考。他的教育理念我覺得很先進。
他提出要鼓勵私人辦學。當時正定有個藝文齋,還有個同仁學校,都是私立學校,他説應該大力鼓勵這些私人辦學,這樣國家不用拿錢,人才也能培養起來。這些都是基礎教育或者職業教育,縣裏面發展商品經濟、工副業生産等,急需這樣的人才。
關於如何發展,他的想法也很超前。
我們談到了發展旅遊。正定有個大佛寺,他專門研究過,發現這裡的龍藏寺碑是隋代的,歷代文人多次吟咏,在書法史、碑刻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南北朝時期的臨濟寺早于大佛寺46年,是臨濟宗的祖庭,在佛教界具有極高的地位。那還是改革開放初期,他就有魄力撥款修大佛寺、恢復臨濟寺。他説我花錢維護這些國寶,是在擴大旅遊資源。城裏人拿錢買雅興,正定人增加了收入。
那時北京説要拍紅樓夢,他就想到把劇組的外景地弄到正定來,再花點錢,去找各方面的支援,建成永久性的榮國府、寧國府,留下一景。我稿子裏為啥沒寫,是因為那時候還在籌款,還沒有建成。
1987版的紅樓夢,很多場景都是在正定的榮寧二府拍攝的。
關於正定的優勢,習近平也想得很清楚。
他説,正定南部、西部緊挨著省會石家莊,有29公里的邊界線。縣城離市區15公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城就要“吃城”。“為城裏人服務,掏城裏人腰包”,這是他説的話。文章裏的二十字經其實也是他總結的,“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長、補其所短、應其所變”,就是這個意思。
近平同志告訴我,瓜果蔬菜甚至掃地的笤帚,城裏人不生産,我生産啊!正定境內滹沱河、老磁河還有18萬畝河灘地,我們建防護林帶,大戶承包在河灘地搞糧果間作,山羊、奶牛、肉牛養殖。潛力大得很。
習近平認為,于光遠提出的“半城郊型經濟”,符合正定毗鄰省會的實際,為正定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發揮了作用。
三 激情
被近平同志的激情所感染,我在正定前前後後採訪了20多天,最後稿子也是一氣呵成。幹事業要有激情,記者寫稿子同樣要有激情。和習近平交談以後,我們有時候去他辦公室,有時候他去招待所看我們,參加我們的討論。習近平希望我們到下面多看看,不光看先進,也要看後進、看缺點,隨便和老百姓聊。他想讓我們看到全貌,看到實實在在的東西。到一些鄉鎮和農戶裏走一走,村莊的變化,農民的變化進一步感染了我,離石家莊不過15里,不回家了!我非要把正定的改革寫出來不可。
我習慣於在採訪的地方寫稿。因為回去後有各種干擾,而且激情會“衰減”。正像他囑咐縣委書記們不要太熬夜,當初也囑咐我們注意休息。醞釀和寫作過程中習近平至少去了三次,一進屋就擺擺手説“別累著別累著,休息會兒!”(學習小組注:説到這裡,趙德潤略起身揮了揮手,倣若當年場景),然後就跟我們聊一會兒,這種聊天經常碰出火花,有思想火花,也有語言火花。
吃過晚飯,高培琦陪我到正定西城墻上散步,月朗星稀,下邊一片莊稼地。城墻上思考的提綱就基本是最後文章的結構。一開始,題目叫“正定經濟的新戰略”,5000多字的通訊送到到人民日報後,編輯希望再簡練些,稿子壓縮到2100字,題目改為《正定翻身記》。
其實文章裏習近平雖然只出現過兩次,但很多話都是他説的,考慮到文章裏一個人的名字不能出現太多,很多他講的話借“縣裏的同志説”講了出來。
比如一些農民反映,沒想到兩年時間領導就把高産窮縣的一盤死棋走活了。縣裏的幹部則説,是胡耀邦同志的指示幫我們打開了思路。這話其實是他講的。
現在稿裏很多活潑的語言,“為城市服務,掏城市腰包”,“靠城‘吃城’”等,都是他的原話。當時新華分社挂兩塊牌子,“新華社河北分社”和“人民日報河北記者站”,新華社發通稿署名“新華社記者”,給人民日報發專稿就寫“本報記者”。穆青、馮健、周原寫焦裕祿通訊也先發人民日報專稿,署名“本報記者”。所以我在稿子裏,也是“本報記者”。習近平這一年12月份自己寫了一篇文章,《中青年幹部要尊老》,也是登在了人民日報。當時在縣委書記中是不多見的。
那時人民日報沒有現在這麼多版面,拿出二版那麼大一個位置,一個縣給了2000多字篇的幅,已屬不錯。但是我老覺得有些遺憾,因為版有更多更豐富的材料,所以在我的作品選裏,收入了5000多字的版,這裡面有更多的細節。
我原來並不知道《正定翻身記》是人民日報上第一篇有關習近平的報道,“學習小組”搜索後發了微信我才知曉。正定是習近平的政治起點。在這裡我見證並記錄了他解放思想、銳意改革、執政為民,見證並記錄了他怎樣帶領一個縣走出翻身路。這是我記者生涯的一個榮幸。
前兩天“學習小組”上版的發表,讓人們進一步從習近平的政治起點受到啟迪。30多年前,他領導一個縣,想的走出高産窮縣的困境,讓人民過上好日子;30多年後,他領導一個國家,想的是“兩個一百年”,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夙夜在公帶領全黨全國人民為之不懈奮鬥。
四 情義
採訪習近平那年,他31歲,我38歲。
我跟近平同志的經歷有一點相似,都插過隊。不同的是他插隊時間長,吃得苦多。我是北大畢業後就到河北臨西縣插隊,一年後到縣委報道組,兩年後到邢臺日報,畢業後第六年就到了新華社河北分社。我在河北分社10年,1985年調到河南分社,近平同志也離開了河北,他去了廈門。
雖然此後再沒有以記者身份採訪他,但卻有了觀察他的另一個角度:近平同志是一個講感情、不忘舊的人。
我不過是寫了篇文章,這是做記者的本職。但近平同志一直把我當成朋友。他在福建任省長時,過年先把賀卡寄來,我趕緊回復。
他到了浙江當上一把手,到新華分社去走訪,説我跟你們新華社有緣分,年輕時候就有一個記者朋友叫趙德潤。分社的同志很高興,趕緊打電話告訴我。
2006年8月我到杭州,習近平同志剛從溫州組織抗災救災回來,就和我見面。西湖邊他和我有一次長談,從災情談到省情,談到他的經歷,從河北到福建,再到浙江,種種歷練和體會。相隔20年,從縣委書記到省委書記,地位變了,他談心、交心還是那樣真誠。
後來他履新上海,到新華社上海分社講話,仍然説有個新華社朋友趙德潤。上海分社攝影部主任見到我,高興地介紹習書記講話的情景。
我和習近平當初是君子之交,這種友誼的開端,是在他30歲出頭時。初次相交那種真誠、那種一塵不染的純真,我一直珍藏在心裏。
習近平同志成為黨的領袖和國家最高領導人,應該説不是偶然的。從正定的政治起點,到他以後在福建17年的歷練,都不是完全一帆風順的,也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挫折。可是,他的胸懷非常開闊,非常善於團結人,團結各種不同意見的人,特別是能夠寬容犯過錯誤、甚至傷害過自己的人,這個一般人做不到。
五 擔當
習近平是個有思想,有作為,有擔當的人,這是我30年前的觀察,也是今天的判斷。所謂有擔當,就是有思想、有作為必定有自己的創造、自己的主張,必定承擔一定的風險。
翻開當年採訪習近平同志談話記錄,沒有空話套話,沒有穿靴戴帽,沒有嘩眾取寵。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語言,深入淺出,實事求是,平平實實。他的思想和做法無疑是符合中央精神的,但具體做法都是從實際出發有自己的創造,儘管上面領導不一定都很欣賞這些做法。
習近平30年前就講到“改善農民生活的事情要優先”,正定1983年工農業總産值比1981年增長56%;糧食單産和總産都超過歷史最高水準;每人平均收入比1981年增長75%。農民每人平均收入水準提高超過了經濟增長的比例,他説到做到了。
十八屆一中全會結束後,我坐在電視機前,看到新任總書記面對中外記者,也通過實況轉播面對全世界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就想到,實際上他在正定也是這個目標,他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這一屆中央,特別是總書記、總理實在不容易。黨和國家緊要關頭面臨的問題“壓力山大”,經濟下行的壓力,艱巨的反腐壓力,加上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沒有擔當行嗎?處處都得有擔當!作家二月河寫過清朝的帝王系列,研究過封建王朝的興衰。他説歷朝歷代的反腐都沒有今天這樣動真格。我同意這個説法,這是一個事實。從嚴治黨治國治軍,才能重拾黨心軍心民心。一個個大老虎揭露出來,哪一個不讓人觸目驚心!不用編劇加工,實錄下來個個都是大片啊。鐵腕反腐的魄力是前所未有的。
十八大後,習近平從山東曲阜開始,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一系列講話,如果説鐵腕反腐是開刀動手術,這就是吃中藥。參事室、文史館在陳進玉主持下,組織館內外文史專家編了一本《中華傳統美德一百句》,就是從曲阜講話中受到啟發。我們現在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總書記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這也需要理論勇氣和理論擔當。
你要了解習近平為什麼有擔當,就要了解他所受過的磨難和歷練。他的父親習仲勳同志是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19歲領導兩當兵變,21歲就是陜甘邊區主席,32歲任西北局書記,毛主席稱讚他是“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期間,曾分管參事室、文史館工作。後來受到陷害,經歷了很不公正的待遇。習近平9歲的時候,家裏就遇到磨難。他從少年時起所受的苦難,包括16歲到延安梁家河插隊一插就是7年的經歷,對了解社會、了解人民、磨練意志,打下了堅實的根基。他以寬廣的胸懷化解了,這些磨難就變成財富,這筆財富堪稱“金不換”。
《山海經 西山經》中講“其中多砥礪”,砥礪就是磨石。人生經過砥礪,就會意志堅強,就會心胸開闊,就會有擔當。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