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從經濟新常態到供給側改革——跟習大大學經濟

2016年01月07日 11:42:27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十二五”就要收官,“十三五”即將開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實現經濟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實現我們確定的奮鬥目標,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經濟是重頭戲,群眾是落腳點。

  經濟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三大戰略……這些經濟熱詞,既是洞悉中國經濟走勢的“窗口”,讓人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更是中國經濟發展戰略佈局的最好注解。

  1 經濟新常態

從經濟新常態到供給側改革——跟習大大學經濟

  2014年5月9日至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南省考察工作。這是5月10日上午,習近平在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盾構總裝車間同現場職工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鞠鵬攝

  習近平首提“新常態”是在2014年5月河南考察時:“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到底什麼是“新常態”?

  在當年11月的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了“新常態”的三大特徵,概括起來就是: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

  ——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中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産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

  ——中國經濟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隨後,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進入新常態”作出系統闡釋,指出了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産能力和産業組織方式、生産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等九大“新常態”趨勢性變化。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這次會議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確定了行動指南。

  同時,會議提出了明確要求:“面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觀念上要適應,認識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對路,工作上要得力。要深化理解、統一認識,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認識和判斷上來,增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經濟新常態到供給側改革——跟習大大學經濟

  外需空間不足,內需潛力有限,過去一味靠增加投資來改善總需求的路子已走不通了,唯有通過創新,提高生産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方為解決之道。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運而生。

  在2015年11月10日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準實現整體躍升。”

  時隔八天,在11月18日的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他再次提及:“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單純靠貨幣刺激政策是不夠的,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一內一外兩個場合談“供給”,重要性可見一斑。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放鬆管制、釋放活力、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從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

  當前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來自結構,而非總量。專家認為,“新常態”下,進行結構性改革是一種大邏輯、大格局、大趨勢,是中國無法回避、必須進行的一場轉變。

  12月14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在研究2016年經濟工作時也強調,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降低企業成本、化解房地産庫存、加大國企、財稅、金融、社保等領域改革等成為供給側改革的關鍵詞。可以預見,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發力點。

  3 四個“沒有變”

從經濟新常態到供給側改革——跟習大大學經濟

  2015年11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菲律賓馬尼拉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併發表主旨演講。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中國經濟面臨複雜的內外環境和較大的下行壓力,經歷著改革陣痛,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此刻,“信心”二字無論對中國還是世界都十分重要。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就在多個場合強調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向國內外傳遞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凸顯戰略定力。

  2015年5月19日,在長春召開的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當前,我國經濟形勢和運作態勢總體是好的。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

  四個“沒有變”是抵禦外部風險、破解內部矛盾的底部支撐,且有數字印證:中國經濟雖有所放緩,但經濟增速領先世界主要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在30%以上,是世界經濟重要動力源。此外,我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服務業對增長的貢獻率超過第二産業……

  四個“沒有變”也為各國發展提供動力之源。在2015年11月18日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了四個“沒有變”,向世界傳遞了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

  4 創新驅動

從經濟新常態到供給側改革——跟習大大學經濟

  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江蘇調研。這是13日,習近平在江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調研。新華社記者李學仁攝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艱難曲折,中國經濟也面臨著一定下行壓力。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於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開拓發展新境界。”在烏鎮剛剛結束的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習近平向世界提出“中國方案”。

  其實,無論是考察調研還是在各種會議上,創新始終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關注點。十八大以來,創新驅動發展的棋局正在加快落子。

  2013年3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就在於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

  “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專門研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十八屆五中全會,黨中央再次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出頂層設計:“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5 三大戰略

從經濟新常態到供給側改革——跟習大大學經濟

  2015年11月30日,中歐班列(昆明—成都—羅茲)返程到達昆明王家營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新華社記者楊宗友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這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增長新動力和新的增長極、優化區域發展格局和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的現實需要。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最早于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提出。他強調,相關各國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

  在2015年3月的博鰲亞洲論壇上,習近平宣佈“一帶一路”建設的願景與行動文件已經制定。他強調,“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用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

  目前,在各方的有關努力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籌建工作邁出實質性步伐,絲路基金順利啟動,一批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在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特別是沿線60多個國家積極響應,正在逐步收穫早期成果。

  關於京津冀協同發展,早在2013年5月、8月,習近平在天津、河北調研時就提出,要譜寫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京津“雙城記”,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抱成團朝著頂層設計的目標一起做。”2014年2月,習近平專門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座談會,指明發展方向。

  按照要求,就是要通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另一增長極。2013年7月,習近平在湖北調研時強調,“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充分發揮內河航運作用,發展江海聯運,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此後,他在多個場合提出,要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有機構預測,這一經濟帶未來5年將撬動數萬億元的投資大市場。

  記者:于佳欣、王優玲

[責任編輯: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