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端于1978年,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的中國改革開放已經步入了第35個年頭,改革開放的同齡人如今已是各行各業的中堅。而改革在促使中國的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績的同時,也逐漸進入了深水區。
當前改革的共識夠不夠大?改革下一步改什麼?怎麼改?中國的改革對世界意味著什麼……都是當下中國社會乃至國際社會熱烈討論和高度關注的話題。
國家主席習近平2日在人民大會堂會見21世紀理事會北京會議外方代表時強調,中國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中國越發展,就越開放,中國開放的大門不可能關閉。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11月9日至12日,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於北京召開,將提出綜合改革方案,就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總體部署。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改革開放進行到關鍵時期舉行的一次重要會議,將傳遞出中央推進改革的決心,明確改革方向,凝聚改革共識,做出重要的改革決定,解決中國今後改革的方向性和路線性問題。
35年曆次三中全會 中國改革與發展的軌跡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黨的三中全會都承擔著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使命,體現中央領導集體的施政特點。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謝春濤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每一次黨代會期間的中央全會都很重要。一、二中全會一般都是人事問題。而三中全會就某一方面的問題作出重大決策。
他説,改革開放以來召開的歷次三中全會研究的往往都是改革和發展的問題。這既是由於改革開放是中國新時期發展的鮮明特色,也是因為改革開放在當代中國發展進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978年12月18日-22日在北京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撥亂反正、實現偉大歷史轉折的會議。全會高度評價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作出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決策。
1984年10月召開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一致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改革開始從農村走向城市。1988年9月,十三屆三中全會在京召開。會議原則通過了《關於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和《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兩個重要文件。這次會議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掃清了道路。
以鄧小平1992年年初重要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誌,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93年11月十四屆三中全會舉行。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全會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1998年10月舉行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並提出了到2010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鬥目標。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和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部署。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這是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2008年10月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的重要議題,是研究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共産黨把工作重心從階級鬥爭轉向經濟工作以後,每一屆三中全會都給人帶來很大期望,每一次三中全會都決定了未來幾年執政黨的工作重心,這也是為什麼十八屆三中全會海外有這麼大的關注。
“改革足跡”昭示“改革決心”
35年的改革開放幾乎改變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命運。下一步中國的改革將往何處去?改革決心夠不夠大?事關很多國人的命運,也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而這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履新近一年的足跡和講話中可以找到答案。
十八大結束不到一個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首次考察即赴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之一的廣東。深圳、珠海、佛山、廣州等地都留下他調研的足跡。他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2012年12月8日,習近平來到深圳蓮花山公園,向佇立在山頂的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
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第二次集體學習主題即是“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 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講話。他強調,“改革開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
今年7月21日至23日,習近平來到湖北調研全面深化改革問題和當前經濟運作情況,提出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係,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係、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係、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
人們注意到,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不到一年時間裏,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已達221項。在今年7月取消貸款利率下限之後,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進入新階段。
十八大以來,成品油價格改革堅持市場取向、水電煤氣價格改革次第展開。
9月底上海自貿區掛牌,被廣泛認為是中國以開放促改革的又一重要舉措。
中國國家統計局10月18日公佈數據顯示,在經歷上半年增速放緩之後,三季度中國經濟出現穩中向好態勢,增速達7.8%,比上季度反彈0.3個百分點。
此間觀察家分析説,今年以來,以簡政放權為核心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釋放出更多政策“紅利”,在拉動中國經濟回暖並加速轉型升級過程起到重要作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前舉行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已釋放出強烈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信號--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中國改革“下一季” 世界發展新機遇
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城鎮化率過半,覆蓋13億人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在這期間,中國建立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堅定前行。
與此同時,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等現象亟待解決,就業、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環境等民生保障還需繼續完善。改革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利益更加多元,矛盾更加凸顯。這些都需要通過改革來解決。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秦剛認為,改革的共識是有的,改革的大局和趨勢已定,要不要改應該沒有異議。改什麼怎麼改有各種各樣的議論,現在中國社會利益格局多樣化,價值追求多樣化,話語權相對分散,對改革的需求肯定是多種多樣的,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他認為,改革最迫切的方面,首先是回應民眾的期待和要求。改革必須得到大家的支援,最初改革是回應大家擺脫貧困解決溫飽的期待,今天的改革也要解決人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從最突出的矛盾入手。改革順應民心,才能真正推進。
在改什麼、怎麼改的問題上,謝春濤認為,十八大報告已經講清楚了,三中全會將是對十八大改革精神的具體化和貫徹落實。比如,如何處理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的關係,如何加強對權力的監督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明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往屆三中全會更多側重於經濟體制改革,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全面深化”,是中國在道路、制度和理論體系上自信的表現。
中國改革,世界關注。中國的改革將給世界帶來機遇還是挑戰?受訪專家一致認為,中國的改革將成為世界的機遇。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認為,改革不僅給中國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為世界的發展提供了“中國經驗”。
他説:“過去三十多年,中國改革既借鑒國外經驗,也充滿中國自己的智慧,為全世界普遍面臨的問題提供了中國的答案。”
鄭永年教授認為,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經濟表現舉世矚目。相信中國內部的經濟改革、經濟轉型,也必將帶動世界經濟的轉型和調整。(記者 孟娜 傅雙琪 牟旭)
[ 責任編輯:張玲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玲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