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青縣推500"道德模範"現象關注:你身邊還有多少好人

2011年12月03日 08:23:02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孫志軍(右)正在照料癱瘓的妻子。

  古慶橋、何俊蘭夫婦收養的腦癱棄嬰路天全已經長大。

  何俊蘭搬出她保存了20年的包裹腦癱棄嬰的紙箱子。

  這是孫志軍的雙手,他照料癱瘓妻子30年,艱辛的歲月磨出了滿手硬繭。

  ●“有人是網上的批判者,看見別人做好事就罵;在現實中又是旁觀者,見死不救。與其圍著幾件壞事爭來吵去,不如用心多去做點好事。”

  ●“應當回歸一個常識:從來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善於發現的眼睛。”

  ●“絕大多數人是有良心的,每個人這樣一點一滴地積累,善與美不斷放大延伸,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才能走到今天。”

  一摸那塊補丁,就有人哭了。

  56歲的孫志軍獨自照料癱瘓妻子30年。他的舊外套破了一塊,那針腳,一看就是一雙男人粗糙的大手縫上去的。人們説,看見這補丁,就能明白什麼是愛,什麼是責任,什麼是真男人。

  這個身材瘦小的農民,是河北青縣推出的“好人”之一。十年來,這個人口僅40萬、名不見經傳的小縣持續發現、推出了500多個“道德模範”。

  爭議、懷疑都不難想像。這件事讓人們從別樣的視角來看待社會道德狀況:“你身邊究竟還有多少好人?”

  包圍著“好人”的那些是非

  20多年來,見義勇為搭救車禍傷者將近30人——青縣個體戶王俊崗堪稱“草根英雄”。英雄也被人懷疑過,但更讓他難過的是冷漠。

  去年初,他路遇一起車禍,出事的是鄰縣某醫院一輛120救護車,兩個身穿白大褂的醫護人員躺在血泊裏。他把他們送往醫院,他們都得救了。而隨後半年,這家醫院從上到下沒人打電話來説聲“謝謝”,王俊崗很寒心。

  憋著一肚子氣,他給那個院長打電話:“當時我救你們的人,汽車座套都被血泡了,花300塊錢買了套新的,你給我報銷。”院長在發票上簽了字,讓王俊崗去財務領錢,完事,仍然一個“謝”字也沒説。

  “這錢我就是要拿!”王俊崗48歲,瘦臉,棱角分明,“我救人從來不圖人家給什麼,可醫生也是救死扶傷的,他們怎麼就不知道感恩呢?”

  很多人喜歡王俊崗,就因為他活得真實。

  十年來,青縣通過縣電視臺推出的500多“道德模範”包括了見義勇為、敬老愛幼、愛崗敬業、助人為樂等各個方面。從當地群眾的反映來看,也並非總是一片叫好之聲。

  “快樂陽光QQ群”是青縣400多個網友組成的公益志願者團隊。自2009年建群以來,他們經常相約去照料孤寡老人,義務獻血,資助貧困學生。可是,有人説他們“作秀”,甚至指名道姓進行人身攻擊。

  群成員張學武本來是個電工,今年應聘當了縣職教中心老師,立刻有人在貼吧上譏諷他:“幫助人民把自己幫成了人民教師哈。”他心裏當然彆扭,但仍堅持做好事:“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有關制度跟不上,當好人有時沒人撐腰。但少數個案不能成為多數人放棄道德的藉口,不足以擊潰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

  群主“小靜”認為:“有人是網上的批判者,看見別人做好事就罵;在現實中又是旁觀者,見死不救。與其圍著幾件壞事爭來吵去,不如用心多去做點好事。”

  儘管被是是非非包圍,“小靜”卻從救助對象身上找到了更多安慰。一次,貧困老人李鳳英拉著她的手説:“丫頭,你看我是不是神經了?以前總是掉眼淚,現在動不動就自己笑出聲來。”

  “回歸一個常識”

  今年4月,聽説金牛鎮打虎莊私企老闆張強的故事,青縣《德化人生》欄目製片人王海東第一反應並不是感動。多年來,張強一直帶著年邁體弱的老娘外出談生意。王海東懷疑,這個人是不是在利用“孝子”的招牌進行商業炒作?

  一件小事讓王海東轉變了看法。有一次,張強帶娘和兩個兒子在一家小餐館吃飯。孩子只有三四歲大,耍耍鬧鬧,走路還不穩當,卻知道踩在板凳上給奶奶夾菜。餐館掌櫃被這溫情一幕深深打動了,説什麼也不要張強的飯錢:“你是真孝子。孩子是裝不出來的,肯定平時跟你孝敬慣了。”

  “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社會道德受到了侵蝕,這是事實。但在我們這片土地上,那些自古以來崇尚的美德其實從未失去。”王海東感嘆。

  馬廠鎮新張屯村退休工人范殿路的故事,讓曾任《德化人生》助理製片人的尚孟春感觸良多。這個77歲的胖老頭堅持27年給全村孤寡老人贈送年貨,就為這點“心意”,差點把老命搭上。

  送到2000年,范殿路突發腦栓塞,半身不遂了。人們都想,這回他送不成了吧?春節他又給每個困難戶送去一桶色拉油。兩年後,他腦栓塞復發,下床都不利索了。除夕,老范讓家人攙扶著忙乎了一整天,終於把100斤大米送完了。又過兩年,他老伴腦出血,花了一大筆醫藥費。自家開支都困難,怎麼幫別人呢?他背個筐,去拾破爛,換來錢繼續送。

  2006年,他幾乎雙目失明,出門只能扶著墻、用柺棍兒探著走了。這下還送嗎?村委會的喇叭響了:“請貧困戶來領年貨。”不用説,東西還是范殿路買的。

  “范大爺,你要送到啥時候啊?” 

  “送到我死。”他哈哈大笑,尚孟春也跟著笑,卻是含淚的笑。

  這麼做究竟是為了什麼?老頭就是一句話:“小時候窮,不是吃百家飯我早就沒命了。現在我要回報社會。”這麼簡單一個念頭,能支撐著一個人忍受那麼多艱難?百思不得其解,反過來,尚孟春開始反思:“是不是我太功利了?總想知道人家做好事有什麼好處。為什麼一定用利益交換的眼光去看呢?”

  十年來,青縣宣傳的不少“好人”不僅在本縣家喻戶曉,連幾個鄰縣都有一批忠實“粉絲”。可以印證的是,在青縣已經形成了一種向善的氛圍,以做好事為榮、願意當好人的人越來越多了。

  王海東説:“還是好人多。青縣能找到這麼多好人,隨便哪個地方也都一樣。應當回歸一個常識:從來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善於發現的眼睛。”

[責任編輯:王新妍]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