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區廣西百色市平果縣韋斯理小學,學生們在學校飯堂領取免費午餐。羅郅肯攝
10月26日,國務院決定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每年撥款160多億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標準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政策約惠及680個縣市的2600萬在校學生。
本期週刊圍繞這一話題,刊發深度報道和言論,呼喚通過資訊公開以及完善的制度設計確保160億元真正落實到位,讓孩子們的“小餐桌”保質保量。
10月26日,國務院決定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每年撥款160多億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標準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普惠680個縣市、約2600萬在校學生。
消息一齣,讚譽聲一片,有人説,僅僅半年的時間,政府就“接棒”由民間公益人士發起的“免費午餐”項目,這在國內外都為罕見,是政府、社會組織和民間力量的一次良性互動,將可能成為政府與民間協同共治的範例;
還有人説,由民間力量推動的“免費午餐”的實踐為政府的決策提供了依據,體現了公眾對社會現實問題的理性對待,也在公眾心目中重新樹立了支援公益、參與公益的信心。
但是,還有一部分擔憂之聲值得重視:我們曾有過前車之鑒,回首過往,轉移支付過程中的截留、挪用甚至貪污,國家多項補貼被“吃空餉”、學生營養餐曾經出現的品質、安全問題……都還歷歷在目。這160多億元的財政補貼,能不能真正“補”到孩子身上?能否保質保量地讓孩子吃到肚子裏?還值得擔憂。
孩子是明天的希望,一個惠及2600萬名學生的計劃項目,如何保證良好實施?需要思考和做的,還有很多。
保持警醒——
莫讓喜事變煩憂
一項利國利民的舉措,需要完善的制度設計進行匹配。制度越完善,就越大程度地保證不遭個別人鑽“空子”,讓政策落空或者背離初衷。
中央財政直接撥款給予學生補助,遭個別人鑽制度“空子”,“吃空餉”的惡劣事件此前已有先例。一年前,在國家實施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和免學費政策的過程中,就有個別地區和學校鑽制度漏洞,違紀違法,虛報學生人數套取國家助學金,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專家指出,避免這種虛報人數“吃空餉”的做法在160億元的計劃中再次發生,需要嚴格的制度規定和完善的執行規程。
在我們的鄰國印度,也有值得借鑒的經驗和教訓。
1995年,印度啟動“國家初等教育營養支援項目”,又稱“免費午餐計劃”,這項計劃在2002年由印度最高法院下令推廣到全國,到如今,每年約有1.2億中小學生每天能享用到一頓免費午餐。每年印度政府為此投入的經費在20億美元左右,這也是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學校免費午餐項目。
[責任編輯:芮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