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國際數學聯盟原主席:中國人不必為是否獲諾獎焦慮

2011年11月04日 14:00:0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國際數學聯盟原主席接受本報專訪——

  中國奧數第一,為何沒有菲爾茲獎

  世界著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國際數學聯盟原主席法捷耶夫(Ludwig D. Faddeev)日前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説,中國人不必為是否獲得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等獎項焦慮,重要的是人們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研究。他説:“我認為現在中國數學家的品質和數量都在上升,所以大獎終將會到來。”

  今年77歲的法捷耶夫是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與陳省身、楊振寧、谷超豪、葛墨林等幾代華人科學家都有密切往來。1986年,他任國際數學聯盟主席期間,中國數學會加入了該組織。10月末,他訪問了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出席了該校舉行的陳省身百年誕辰紀念活動。

  記者在採訪時請教法捷耶夫,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選派很多學生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並拿到金牌,最近20年來中國有15次總分第一,但是,大陸目前還沒人獲得40歲以下數學家的最高榮譽菲爾茲獎。海外華裔數學家陶哲軒摘得過奧數金牌,也獲得了菲爾茲獎。中國不乏數學天才,為什麼一直沒有産生本土的菲爾茲獎得主?

  對此,法捷耶夫回答,自己一向不願強調菲爾茲獎的影響。因為,獎章或獎牌的歸屬,往往反映了評委的喜好。譬如,俄羅斯産生諾貝爾物理學家的人數少於西歐,但並不代表俄羅斯的物理學研究不如西歐。大獎往往顯示出學術界對誰最感興趣,授獎是個複雜的問題。

  “對我來説,更重要的是人們從事自己喜歡的研究。當然大獎顯示出了研究水準,但是一個人不應當為了得獎而工作。當人們為了自己的興趣而工作,大獎也許就會到來。”他説。

  法捷耶夫自1986年開始訪問中國。這些年來,他的印像是,中國對基礎研究十分支援,這與歐洲和美國正在發生的情況形成了對比。在他看來,基礎科學在中國更受重視。

  他説,中國迄今在南開大學、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都建起了數學研究大樓,從物質條件來看,沒有任何其他國家可以相比。雖然現在的研究力量仍然不夠,但是這些大樓的出現,證明了中國對基礎科學的關注。相信這種情況不止出現在數學領域。

  他以陳省身數學所為例説,這裡研究數學的年輕人的數量之多,讓他印象深刻,這裡的條件顯示出中國在基礎科學領域做出第一流工作的可能性。“很顯然,中國正在快速邁向國際數學界很高的地位。”

  不過,法捷耶夫也指出,當今有個不好的風氣,最好的學生往往讀大學時報考法學院、經濟學院或管理學院,這是個世界性的問題。“我對此十分擔憂。”

  他説,很快人們就會意識到,我們已經有了足夠的律師和經濟學家,需要更多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很明顯,實體經濟不只是需要經理人,也需要工程師,需要生物、醫學、物理、地理等各個領域的科學家。美國有信號顯示,該國正在試圖改變教育現狀,發展更多的工科教育。俄羅斯最近也有類似的討論。

  法捷耶夫還説,他注意到中國正在花大力氣邀請過去出國的人才回國效力。他對這種做法持保留意見。他説,過去一些年裏,俄羅斯同樣有很多科學家到了國外,雖然“科學無國界”,但對於俄羅斯的教育來説是個損失。他自己的研究組當年約有15人流失,他雖然希望他們回來,但是從客觀來看,這些人已經不再年輕,已在國外定居,而且他們的子女也在國外接受了教育。

  這位學界領袖對俄羅斯的領導人説過,花高價請出國的人回國,對於那些當初留在國內的人是不公平的,留守者與國家一起度過了艱難的時期。而且在同等職位上工作的人,應該享有同等的待遇,不能相差太大。

  俄羅斯數學家格力高裏佩雷爾曼幾年前因解開龐加萊猜想而備受矚目,而他拒領菲爾茲獎和100萬美元的千禧年數學大獎,更成為一大謎團。佩雷爾曼之前與法捷耶夫同在俄羅斯斯捷克洛夫數學研究所工作。法捷耶夫説,在發表論文解開龐加萊猜想之前,佩雷爾曼多年沒有發表過研究成果,但是研究所一直在支援他。後來他提出了辭職,研究所試圖勸他留下,但他最終還是離開了。

  這位享譽世界的科學家經常對俄羅斯的年輕人説,科學研究是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本身給你帶來滿足感,而且還能拿到工資。就像一個笑話説的,你可以“花政府的錢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科學家最重要的是做自己的研究,遵從內心的興趣,而不是別的什麼。(記者 張國)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