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康菲漏油事故後,該堵上的是什麼

2011年09月19日 08:16:16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魚“惑”Photoceo繪(人民圖片)

  堵點之一

  一些跨國企業不應在本國或發達國家守規矩,卻在中國不太守規矩

  按照相關法律和國際慣例,海上溢油事故的責任主體是按照石油合同規定負責實施作業的實體。國家海洋局因此認定由康菲中國承擔此次溢油事故的法律責任。

  “康菲在安全方面是非常舍得投入的,甚至可能是最舍得投入的石油企業,他們怎麼會忽視安全?”曾擔任康菲中國安全工程師的朱成業無法想像,自己的前僱主會出這樣的事故。

  然而,事實是:經過深入調查,聯合調查組作出了康菲中國沒有盡到合理審慎作業責任的認定結論。聯合調查組技術組負責人、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副司長陳先達説,如果康菲中國能依照蓬萊19—3油田原總體開發方案的設計進行作業,完全可以避免事故發生。事故根本原因還在於作業方安全意識鬆懈。

  同樣引起公眾不滿的是,康菲中國查源堵漏清污工作進展遲緩,採取的大多是臨時性、補救性措施。甚至進入8月後,還數次將新出現的溢油點謊稱是原來的溢油點,在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多次督促下,才承認出現了新的溢油點。這不僅是敷衍,而且變成了謊言。

  直到7月6日,康菲中國才召開第一次新聞發佈會,此時距事故發生已經月余。康菲中國總裁司徒瑞當時強調,此次事件與墨西哥灣漏油事故性質不同,並未發生油井爆炸,且無人員傷亡,泄漏量也遠小于墨西哥灣事故。事故發生區域是在二三十米水深的淺海,能夠迅速控制並回收油膜。事後看,這反映出康菲中國對事故的判斷嚴重失誤。

  在三個多月的事態發展中,康菲被公眾形容成一家傲慢的跨國公司,無視中國老百姓的權益,漠視中國的生態環境。曾在某國際石油巨頭任職近10年的一位地區銷售負責人告訴記者,一些石油跨國企業確實在發達國家要比在中國更加循規蹈矩,原因一方面是這些企業的在華機構都有考核指標,有開拓市場的壓力,經常是“看你沒事我也這麼幹”;另一方面,則是目前國內對這些違規現象的處罰力度還不夠。

  不少專家認為,這次事故有溢油原因罕見的客觀因素,因為事故不是發生在作業平臺上,而是在幾百到2000米下的海底複雜地質層。但對脆弱的渤海生態來説,即使是少量的溢油,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損害,中國老百姓生氣並批評肇事企業,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外資企業在環境保護上出現問題,也應當依照有關法律進行處理和懲罰。

  不過,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王志樂認為:“我調查過的跨國企業,大部分還是努力做所在國的良好企業公民。”他説,大部分跨國企業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上做得比較好,總體水準較高,比如到環境主管部門主動諮詢的很多都是跨國企業。

  “對跨國企業的態度,就是要嚴格要求,讓他們起模範作用。”王志樂説,中國政府希望跨國企業進一步幫助中國又好又快地發展,而作為在中國合法經營的企業,對其嚴格要求也並不過分。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