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院士緬懷“三士科學家”羅沛霖

2011年07月14日 13:50:5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羅老病重期間還牽掛著《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電子資訊科學技術卷的編寫情況,現在這部分已經編撰完畢即將付梓,可惜他沒有機會看到了,真是莫大的遺憾。”對於羅沛霖去世,數字通信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佑壽難掩悲傷。

  “羅老走了,再也收不到他親自製作的新年賀卡了,也讀不到賀卡上他的詩詞新作了。”著名力學家、兩院院士鄭哲敏不無感慨地説道。

  今天上午,兩院資深院士、著名電子學與資訊學家羅沛霖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舉行。11天前,羅沛霖因病在北京逝世,走完了98年的人生旅途。

  1938年秘密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參與創建八路軍通訊工業;1948年被組織派往美國留學,只用兩年時間就獲得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學部委員),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因為這些人生經歷,羅沛霖被稱作“三士科學家”──戰士、博士、院士。

  短暫而不平凡的留學經歷

  羅沛霖被譽為“紅色科學家”。早在1938年3月,他就秘密奔赴延安,進入中央軍委三局,創建了延安(鹽店子)通信材料廠,同時還擔任延安軍委無線電通信學校教師,為抗日前線培養通信人才。

  解放戰爭勝利前夕,羅沛霖應組織要求,前往美國留學,準備為新中國建設服務。

  1948年9月,在好友錢學森的推薦下,懷揣著黨的地下組織籌集的500美元和一套西服,羅沛霖正式進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

  對於一個35歲的人來説,重入大學之門捧起書本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然而在羅沛霖內心,“黨派我來留學,要對得起黨”的信念讓他堅定了克服一切困難努力學習的決心。

  當年曾和羅沛霖住在一個宿捨得鄭哲敏對此印象深刻。“羅老自認為精力不如我這樣20齣頭的年輕小夥子,因此他學習更加刻苦,每週學習、工作70多個小時,有時天濛濛亮才睡。由於他注重學習方法,分析能力強,因此學習成績也很好。”

  憑藉著這種勤奮精神,羅沛霖只用23個月便完成了課程和論文,直接獲得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

  在努力完成學業之外,羅沛霖還從事著另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據我所知,羅沛霖一直與當時的留美科技人員協會保持密切聯繫,這個協會主要工作之一便是動員留美人員回國建設新中國。

  他是這個協會加州理工學院支會的負責人。”鄭哲敏回憶説,“那個時候,每週六羅沛霖都會帶著《大公報》《華僑日報》等報紙去錢學森家,和他交流新中國建設情況。”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而此時美國聯邦調查局開始調查錢學森,錢學森與羅沛霖商量後決定兩人同時回國,羅沛霖還為此提前進行了博士學位論文答辯。鄭哲敏回憶説,由於形勢緊迫,當時羅沛霖回國頗費了一番週折。“羅老從洛杉磯坐飛機到夏威夷,然後再乘船途經日本、菲律賓返回中國。”而就在羅沛霖剛剛離開美國,聯邦調查局就到學校尋找他的下落。與此同時,錢學森則遭美政府迫害並被扣押,在5年後才得以回國。

  實際上,正是在羅沛霖等人的影響和支援下,1950年,莊逢甘、鄭哲敏、鮑文奎等一大批知名留美科研人員集中回國,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新中國建設事業。

  參與新中國第一個科技規劃

  1950年羅沛霖回到北京。1951─1953年,他兩度獨自赴民主德國考察談判,負責組建我國第一個大型綜合電子元件聯合工廠──華北無線電器材廠,並出任該廠總工程師兼第一副廠長,為我國電子工業的自力更生發展和電子設備生産配套打下基礎。

  1956年一個重大任務落在了羅沛霖的肩上。他被抽出參與討論並制訂“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簡稱“十二年科技規劃”)的工作。這是新中國建立後由黨中央、國務院制定的第一個科技發展規劃。規劃工作由周恩來總理直接領導,副總理陳毅、李富春、聶榮臻主持。

  “十二年科技規劃”除制定57項重大研究任務外,最重要的是確定了6項緊急措施,亦即原子能、導彈、電子電腦、半導體、無線電電子學和自動化技術。錢學森擔任該規劃綜合組組長,羅沛霖任電子學組副組長。

[責任編輯:吳怡]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