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漢)江夏區金口街嚴家村9組農民匡之波家的大棚內種植的莧菜,因缺水長勢大不如往年。記者李永剛 攝
面對50年一遇大旱,近日,三峽工程“超常規”為中下游補水,與此同時,網路上流傳的“”也對三峽工程提出質疑。昨日,長江水利委專家對此一一作解。專家稱,並非完全無水可取,而是因泵站缺位老化導致“有水難取”。
長江水利委員會防汛抗旱辦公室副巡視員王井泉表示,為應對中下游地區持續不斷的罕見乾旱,三峽工程首次超常規為中下游補水。對“超常規”的內涵,王井泉解釋,三峽初步設計幾乎沒考慮抗旱功能,減負的主要三大功能是防洪、發電及航運,為抗旱補水還是首次;此外,根據三峽初步設計,近幾年5月25日的庫水位一直維持在155米以上,而三峽工程從去年11月底就開始向中下游地區補水,目前下泄流量維持在1.1萬立方米/秒至1.2萬立方米/秒,截至昨日,壩前水位已從最高175米高程下降至152.44米,低於155米,也可以説是超常規。
由於三峽補水,長江中下游水位抬高1米多,加之上游加大下泄以及前期降雨,綜合因素致使長江中下游水位比5月初最枯時抬高了兩三米。
對於網上風傳的“三峽誘發大旱論”,王井泉表示,目前尚沒有數據、證據證明三峽工程對整個流域性氣候造成影響。但因三峽水庫清水下泄,會夾帶泥沙,沖刷河床,降低了長江中下游的幹流水位,對抗旱取水造成一定影響。目前主要影響荊江河段,長期看,會影響到洪湖、武漢段。此外,因三峽蓄水期的攔蓄,也降低了洞庭湖、鄱陽湖的“兩湖”中游幹流水位。
王井泉認為,並非沿江地區無水可用,而沿江村級泵站老化甚至“缺位”也是致旱的原因之一。據悉,遇枯水期時,沿江涵閘將打開,三峽下泄水量可通過涵閘自流進水,用於灌溉。而目前三峽下泄水量還不足以讓其自流進涵閘,因長江水位較低,抽取江水的泵機“力不從心”。據悉,因綜合考慮發電、通航等因素,如果下泄水量增加過快,也會影響山體穩定,因此下泄量目前最多控制在12000立方米/秒,要讓長江沿線涵閘自流進水,下泄流量要比現在翻倍。此外,目前全省大多數泵站存在“超期服役”、設備老化問題,使抽水能力大打折扣。“由於長江中下游雨量充沛,以往無需抽取長江水‘解渴’,沿江抗旱基礎設施準備不足。”
據預測,目前旱情仍會維持一段時間,到下月月初不會進一步發展,今年汛期會比往年來得晚。(記者 韓瑋)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