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祭出最嚴厲手段控房價 各地陸續出臺限購令

2011年06月03日 22:05:2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隨著北京從17日正式實施“史上最嚴厲”房地産調控措施,以及各地緊鑼密鼓陸續出臺的限購令,一場全國範圍內的房地産調控序幕已經拉開。

  此間分析人士預計,未來幾個月,實行限購令的城市房地産成交量將出現比較明顯的下降,雖然供求關係的改變最終體現在房價上還需一段時間,但房價快速上漲的勢頭將無動力支撐。

  日前公佈的京版“國八條”從限購、限貸、限價、加強稅收監管四大措施直擊房地産四大要害,嚴厲程度空前。尤其是非北京市戶籍居民需提供五年納稅證明才能購房、對擁有二套及以上住房的北京市戶籍居民家庭和擁有一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北京市戶籍居民家庭暫停向其售房的兩項規定,使得投資、投機性購房需求幾乎喪失了生存空間。

  房地産調控一直是中國的一大難題,“越調越漲”的怪圈長期以來困擾中國百姓和政府。今年1月26日,國務院公佈了新一輪樓市調控政策,新“國八條”在房貸方面將二套房首付提升至六成,限購令也推向了全國執行,被業內人士視為中國多次房地産宏觀調控政策最嚴厲的一次。此前中國還出臺過“國六條”“國五條”和“國十一條”等政策調控房價。

  “此次中央新‘國八條’以及各地陸續出臺的對新‘國八條’的落實細則,表明瞭政府調控房價的決心,效果將是立竿見影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廖英敏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根據新“國八條”規定,2011年各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目標、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合理確定本地區年度新建住房價格控制目標,並於一季度向社會公佈。業界估計將有30多個城市需要出臺或者更新符合新“國八條”規定的限購措施。

  目前已有上海、青島、濟南、上海、成都、北京等地出臺了對新“國八條”的落實細則。

  各地紛紛祭出的嚴厲限購手段使得這些城市的房地産市場成交冷清。1月29日出臺限購令的青島,春節7天假期中新建商品房僅成交5套;2月1日出臺限購令的上海,春節期間出現“零供應”情況。北京的市場人士則預計,京版“國八條”出臺後,將有兩成左右的北京家庭、部分外地戶籍將不得再購房,今年北京樓市成交量下調將超過三成。

  事實上,在新“國八條”的影響下,中國地方樓市已經初顯寒意。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監測的30個城市中,有23個城市一手住宅成交量環比下跌,其中15個城市跌幅超過20%。

  廖英敏表示,房地産市場既有商品屬性又有投資屬性,尤其是近兩年貨幣政策相對寬鬆的背景下,中國一些地方的房價上漲程度已經到了百姓無法承受的地步,危害到宏觀經濟的整體健康運作,不是僅僅通過市場力量就能解決的,“行政干預非常必要”。

  縱覽已經出臺限購令的城市,除了對外地人購房納稅年限的規定略有不同外,對於擁有二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地戶籍居民家庭及一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地戶籍居民家庭購買新的商品房,上海、北京、成都、青島等市都施行“叫停”措施,但在“叫停”之間加了一個“暫停”的定語。

  “供給是有限的,而需求是無限的,此輪房地産調控政策主要是通過控制需求調解供求關係,進而達到穩定房價的效果。而隨著房價回落到合理的水準,這些比較嚴格的手段將逐漸退出,因為停售確實也抑制了一些改善性住房的需求。”廖英敏説。

  近年來,中國一、二線城市的房價一直處在上漲通道,尤其是近兩年來房價上漲被百姓形容為“坐上了火箭”。以北京三環附近的房子為例,2004年這一區域的商品房均價為7000至8000元/平方米,2007年漲至約1萬元/平方米,去年“飆升”至4萬元/平方米。

  北京師範大學房地産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建議,要使中國房地産真正健康運作,改善房地産市場供求關係,還要從“供給”的角度進行干預。譬如土地供應由目前的機械供應改為按照市場需求的彈性供應;加快城中村和老區改造;新批項目提高容積率等。

  事實上,在控制投機和投資性需求的同時,各地出臺的政策也加大了對保障性住房的供應。京版“國八條”規定,確保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佔全市住房供地的50%,各類保障性住房和中小型普通商品房用地不低於住房建設用地年度供應總量的70%。

  國土資源部前不久公佈了2010年全國住房用地供應計劃執行情況,去年全國保障性住房用地2.47萬公頃,同比增加124.5%,用地完成計劃的65.2%。國土資源部表示,將保證保障性住房用地優先供應,中央確定的580萬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目標用地應保盡保。

  北京大學房地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馮科認為,加大保障性住房是以疏通需求為主,這是一種長期的緩解樓市困境的良方。

  此間接受採訪的房地産專家普遍認為,隨著未來供求關係的轉變,當房價回落到合理水準,一些行政干預手段也會逐漸淡出。(記者李雲路 孫曉勝)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