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黨校教授談中國道路:推進體制改革縮小貧富差距

2011年06月03日 22:05:23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國人民的理想是,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經過社會主義社會,進入共産主義社會,過上幸福美好的日子。但是,發展社會主義不能忘了共同富裕的目標。

  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中,我國實行的社會主義模式是,政治上,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但長時間裏卻是以階級鬥爭為綱;經濟上,實行國有經濟(全民所有制)和集體經濟,但資源配置方式實行的卻是計劃經濟。實踐證明,在這種社會主義模式下,社會生産力得不到充分發展,人民生活水準低下,這種社會主義實質上是貧窮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上解放了思想,對什麼是社會主義進行了長期的探索,認識到堅持社會主義首先要擺脫貧窮落後狀態,大力發展社會生産力,以體現出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的優勢。鄧小平在1984年6月30日指出:什麼叫社會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他在1985年4月15日又提出:“問題是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

  改革開放後,我們黨的工作轉向了發展生産力,轉向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30多年來,我們在發展生産力方面,雖然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總體上是成功的,創造了“中國奇跡”。實踐證明,貧窮的平均不是社會主義。鄧小平在1990年12月24日也説到:“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

  時至今日,雖然我們在經濟發展上面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然而,在民生和共同富裕方面,從目前收入分配的格局看,還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GDP中居民收入分配比率持續下降,城鄉差距在繼續拉大,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東中西部發展差距較大。對於這些問題,如果沒有有效的戰略和對策加以解決,任其發展下去,局面可能會惡化。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在所有制結構上實行了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在資源配置方式上,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樣的經濟體制有利於使經濟發展充滿活力,有利於發展生産力。但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如何實現公平,如何解決安居樂業這樣的民生問題,如何提供公共服務,這對於我們黨來説是一個新課題。

  需要看到的是,我國正處於從農村社會和農業經濟向城市社會和現代經濟轉型的過程之中,因此,我們既不可能在傳統和靜態的農業社會中,搞一個分配平均的農業社會主義,也不可能像一些生産力高度發達的北歐國家那樣,搞得城市化水準非常高,大部分人口都在城市。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