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學者撰文稱改善民生是社會核心價值活力之源

2011年06月03日 22:05:23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只有緊貼改善民生的有機土壤,才能獲得活力和生機,才能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向更高階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引領中國走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航標,其于國於民的重要性可用“精神領域的萬里長城”來形容。

  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説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説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當今,核心價值體系要能抓住群眾,必須抓住群眾的根本需要,那就是改善民生的需要。

  從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出發,改善民生是推進核心價值體系得到群眾認同的現實之基。

  首先,改善民生是推進核心價值體系得到群眾認同的物質基礎。馬克思指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係中産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不能憑空在群眾頭腦中生根,必須輔助一定的物質基礎,那就是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其能指導國計民生的改善,從而才能對其作出正確的價值評價和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其次,改善民生是消除核心價值體系與現實之間差距的根本途徑。總體上看,我國當前社會主義建設一方面在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取得巨大進步,民生得到很大改善,但另一方面現實與理論之間還有差距,如我國發展中局部存在的重物不重人、重利輕義、重公輕私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們的信仰。要根除這些現實問題帶給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負面影響,必須從改善民生入手。孫中山曾指出:“民生就是社會一切活動中的原動力。因為民生不遂,所以社會的文明不能發達,經濟組織不能改良,和道德退步,以及發生種種不平的事情。像階級戰爭和工人痛苦,那些種種壓迫,都是由於民生不遂的問題沒有解決。所以社會中的各種變態都是果,民生問題才是因。”

  最後,改善民生是永葆核心價值體系活力的源泉。核心價值體系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正確反映,但並非一成不變,必須隨著實踐的變化而變化,只有緊貼改善民生的有機土壤,才能獲得活力和生機,才能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向更高階段。

  執政黨要把這塊“現實之基”打造好,必須結合民生需求的心理特點來進行。首先,結合民生需求中最突出的求富心理,首要解決民富問題。民富是群眾生活得到改善的基礎和保障,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倡導的核心內容,其解決直接關係到群眾對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問題,因此政府必須創造條件增加群眾的財産性收入,提高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等。其次,結合民生需求的層次遞進心理,有序地滿足群眾的各種需要。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物質到精神、從單層到多層依次遞進的過程,因此政府必須結合群眾需求的發展而不斷擴大民生服務的範圍和提高民生服務的品質,讓群眾在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中感受到核心價值體系中執政為民的理論魅力。最後,結合民生需求的自主心理,引導民生改善往民主化方向推進。隨著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和公民社會的漸次發育,群眾對關乎民生的大事、小事越來越有自己的主見,越來越要求參與民生事物的決策過程,政府應尊重群眾改善民生的自主需求,暢通民生訴求的渠道,健全群眾參與民生事物的民主聽證、決策、監督、糾錯機制,增強民生改善成果的公平性和科學性,督促政府言行一致地踐行核心價值體系。

  改善民生是推進核心價值體系得到認同的現實之基,並不意味著民生改善了,群眾就能自然認同核心價值體系,前者只是為在群眾心中築起核心價值體系長城打下了堅實的地基。要在“地基”之上修築起“長城”,還必須尊重意識形態的養成規律。在認識過程方面,群眾從政府改善民生的實踐中直接形成的是對核心價值體系的感性認識,這種感性認識還是自發的、不穩固的,要通過有效的教育、宣傳機制將其往理性認識轉化,使群眾對核心價值體系的自覺認同不會因外因而輕易産生動搖。在認識層次方面,由於群眾在日常生活中會受不同價值觀的衝擊,因而群眾在民生得到改善的基礎上雖會對核心價值體系形成一定認同,但不見得就將其作為自己的核心價值或主導價值,因此要構建科學的價值評價和價值選擇機制,引導群眾將核心價值體系上升為自己的主導價值。在認識主體方面,群眾由於各自生活的民生板塊不同,以及其他因素限制,對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必然存在著不均衡性,因而要通過輿論導向、文化輻射、政策激勵、制度安排等一整套措施,使核心價值體系由少數人的認同推進到社會的普遍認同,使其成為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範,最終將其打造成一道矗立在民生地基之上且凝聚萬眾一心的價值長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覃採萍)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