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農業部長:“十二五”期間把保障糧食安全作首要任務

2011年06月03日 22:06:09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回顧“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十一五”期間:

  ●糧食連續5年增産,總産連續4年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

  ●農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前4年年均實際增長8.3%,今年有望繼續較快增長

  ●全面取消農業稅,為農民減輕負擔1300多億元

  糧食“七連增”,好形勢歷史少有

  記者:您怎麼評價“十一五”期間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

  韓長賦:“十一五”這5年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極不尋常、歷史少有。為什麼説極不尋常?這5年來,各種自然災害偏重發生、頻繁發生、異常發生,國際農産品市場發生劇烈波動,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和不斷擴散蔓延,農業農村經濟面臨空前挑戰。為什麼説歷史少有?這5年,不僅沒有出現歷史上大災之後大減産的現象,而且連年增糧增收,形勢之好歷史少有。我國之所以能沉著應對諸如汶川特大地震、國際金融危機、國際糧價飛漲等,就是因為農業連年豐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糧食連續5年增産,總産連續4年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標誌著我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定在1萬億斤水準。“菜籃子”産品生産快速增長,供應充足,品種豐富。農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前4年年均實際增長8.3%。可以説,“十一五”時期是國家支農力度最大、農業發展形勢最好、農村面貌變化最快、農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

  記者:今年農業生産的一大亮點是糧食實現了“七連增”,請問這些年糧食連續增産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們是如何實現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的?

  韓長賦:糧食“七連增”是半個世紀以來的首次;連續4年保持在1萬億斤以上,歷史上從未有過。這個成績是在嚴峻的自然災害、異常波動的農産品市場、極其複雜的國際環境下取得的,是政策支援、科技支撐、價格拉動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從上到下齊心協力、強化措施、狠抓落實的結果。

  政策支援是首要的。一是“減法”、“加法”、“乘法”一起做,調動了廣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從2006年起,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為農民減輕負擔1300多億元。建立補貼制度,實行“四補貼”,資金由2004年的145億元增加到今年的1345億元。二是不斷加強對主産區的支援,充分發揮主産區作用。對産糧大縣的獎勵資金由2005年的55億元增加到今年的180億元。三是在農業抗災減災和糧食生産的緊要關頭,中央及時出臺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保證了抗災奪豐收。

  同時,強化科技支撐和及時科學防災減災也是糧食豐産的關鍵因素。2010年農業科技貢獻率超過52%,比“十五”末期提高了5個百分點。整個“十一五”期間,預計糧食平均畝産比“十五”高26.5公斤。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