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專家解讀“十二五”中國改革新動向

2014年11月02日 11:21:52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對改革的強調引發各界關注。記者就“十二五”中國改革新動向,採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聶高民和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

  “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兩個重大的歷史趨勢在‘十二五’期間匯集到一起,核心是加快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一些深層次矛盾。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推進改革,是與‘攻堅時期’的判斷相呼應的。”聶高民認為。

  聶高民認為,改革已經進行了30多年,但離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有一定距離。“由易到難”漸進式的改革推進到如今,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但又必須取得實質性突破。

  例如,公報提到的要素市場改革,中國的改革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就商品看,市場化過程已基本上完成,但生産要素(土地、勞動力、資金等)市場改革欠缺較多。再如,雖然經過多次機構調整和多輪減少審批,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不少進展,但更加適應市場經濟和依法行政要求的政府職能轉型的任務依然非常艱巨。

  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言,雖然涵蓋的面很廣,但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轉變發展方式之所以相對滯後,根本原因在於體制機制。

  例如,偏低的資源價格和低廉的環境成本,是高耗能、高污染産業迅猛發展的“溫床”。要發展低碳經濟,必然要靠推進資源價格等領域的改革進行引導。再如,啟動國內消費面臨的難題,和現有收入分配和城鄉二元格局緊密相關。要讓國內消費實現飛躍,必須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和統籌城鄉改革。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真正落實,説到底還是改革的問題,所以説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聶高民指出,在過去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可以在矛盾的積累、暴露過程中逐步改革。但到了今天,有些問題可能沒有太多迴旋的時間和餘地了,又涉及重大利益格局的調整,這就要求我們下更大的決心和勇氣。

  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看來,“十二五”以發展方式轉型為主線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以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為主線的經濟體制改革。要以擴大內需為總體目標,以調整經濟結構為中心環節,以深化市場化改革為基本路徑,強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以社會公共需求轉型為主線的社會體制改革。“十二五”是我國社會轉型十分重要的歷史時期,能否實現平穩轉型,關鍵在於對社會問題的估計與改革決策的選擇。如果能夠抓住機遇,順勢而為,推進“十二五”社會體制改革,就能夠為後危機時代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奠定重要基礎,為推進和諧社會建立制度保障。

  以政府轉型為主線的行政體制改革。從某種意義上説,發展方式轉型的更大挑戰不是經濟社會本身,而是政府轉型與政府決策。“十二五”經濟社會體制改革能否取得實質性進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能否實現重大突破。

  “無論是改革動力的凝聚,還是改革勇氣和魄力的形成,最終都取決於改革行動。”遲福林強調。

  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深化資源性産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加快社會事業體制改革。

  “這是對‘十二五’改革重大領域的總體把握,要在未來制訂規劃的過程中不斷細化和充實。”遲福林指出,“十二五”改革攻堅不僅關乎中國未來5年的發展,更對中國未來10年、20年乃至30年都有著深遠影響,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關鍵5年。(記者 劉錚)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