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之困
為了治堵,內蒙古、河北、北京都推出了各種措施。但這些限流措施卻並未收到預想的效果
根據河北和北京方面擁堵情況,內蒙古對京藏高速公路部分路段開展行車秩序集中整治,在沿線各收費站實施遠端、多點限流,根據配額漸次放行。
此外,為了進一步緩解京藏高度的交通壓力,7月15日起,內蒙古對京藏高速公路內蒙古段實施單雙號限行管制,在京藏高速公路白彥花至蒙冀界,5軸(含)以上貨車實行單號單日、雙號雙日駛入,對於不符合通行條件的貨車分流至110國道。
而今年6月起,張家口公安局也發佈通告:張家口地區的非進京大型貨車,特別是運煤車輛,一律繞行國、省道,嚴禁通行京張、丹拉、宣大、張石高速公路。河北高速指揮中心人員介紹,出臺該措施,主要是因為造成擁堵的大貨車,2/3是來自內蒙古的煤車。
北京市交通委則表示,每晚22點至次日4點,在昌平區西關環島分流貨車,貨車全部經京藏高速出京,在此時段,國道110舊線雙行改進京單行,增加一條進京車道。同時,為確保八達嶺旅遊車輛通行,每日6點至15點,京藏高速出京方向禁止大貨車通行,貨車經由110舊線出京。
但截至目前,這些限流措施卻並沒能收到預想的效果。
在延慶康莊收費站,貨車司機董師傅説,因為過站車輛太多,平時經過該站,堵三四個小時是正常的。每輛大貨車通過,最少也需要5分鐘,如果被發現超載,還需多耗個把小時。
設計之禍?
據河北省交通系統內部人士透露,京張高速原來設計是雙向六車道,但最終壓縮為雙向四車道。對該説法,相關公司予以否認
京藏高速張家口段又名京張高速,張家口市交通局的一份報告顯示,2005年開始,京張高速京冀交界處就已基本處於常年半癱瘓狀態。堵車最嚴重時,從京冀交界一直堵到張家口西,長達130多公里,受堵車輛3萬輛,滯留人員近10萬人,持續時間最長達34天。
隨著擁堵的持續,一種關於京張高速設計存在缺陷的質疑,也在交通系統內部流傳著。
據河北省交通系統內部人士透露,當初京張高速是規劃設計雙向六車道,但是由於投資方華能集團以資金緊張為由,調整了設計方案,將京張高速壓縮為雙向四車道,儘管當時河北省交通廳曾爭取維持原有方案,但未能奏效。
對該説法,河北華能京張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予以否認,其工作人員表示設計方案不存在變更情況,且最終的施工也得到了政府部門的批准。對於擁堵的現實,工作人員稱並不了解,但肯定與設計無關。
北京市政協委員廖理純也認為,京藏高速擁堵並不是設計的缺陷,而是人為造成的。
人為致堵?
北京市政協委員廖理純認為,河北將過境運煤車輛截留,在境內公路行駛接受罰款,從而為當地創收。但該説法遭到相關部門駁斥
河北懷來縣的東花園收費站,從這裡直行就是原八達嶺高速,另一條路是連接北京的110國道。
北京市政協委員廖理純認為,東花園收費站之前的分道口,作為京藏高速中的一個堵點,是整條京藏高速擁堵的癥結。
廖理純説,該分道口設置了單道放行的路卡,由於大車轉向困難,導致該處車流速度極慢。他説,過了這個人為設置的咽喉之後,京藏高速北京段一馬平川。
廖理純認為,這種擁堵是當地有意造成的,目的是將過境運煤車輛截留,在境內公路行駛接受罰款,從而為當地創收。
為了證明京藏高速擁堵是人為造成,而非設計缺陷,廖理純用京石高速的設計極限流量做了比較。他説,按照北京昌平交通支隊提供的數據,目前京藏高速的交通流量高峰日為1.7萬輛,而京藏高速設計的日極限流量是5.5萬輛。而相比之下,京石高速的日高峰流量為6萬到7萬輛,卻從未發生大規模堵車,“一條實際流量僅為設計極限三分之一的高速公路,為什麼會堵得這麼嚴重?説白了就是人為導致的。”
對這種説法,懷來縣高速公路交警支隊進行了駁斥。支隊工作人員説,為了保證北京境內的交通環境,才在懷來段實行管制,並且目前擁堵情況已經緩解。該工作人員説,交警支隊不可能人為設堵,“這違背了我們的工作職能,上級單位肯定不會答應。”對此,張家口市高速公路交警大隊也予以證實。
[責任編輯:楊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