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蔡武:對外文化交流不是輸出意識形態 是贏得認同

2011年06月03日 22:07:31  來源:中新網
字號:    

  就如何用新的文化發展理念解決文化發展中的問題,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日前接受新華社採訪,給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指出,中國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形成了新的文化發展理念,對外文化交流目的不是要輸出意識形態和發展模式,而是要贏得世人對中華文化的了解、理解、尊重和認同。

  蔡武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胡錦濤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發表的重要講話,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相結合,指明瞭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在我國經濟社會建設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初步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連日來,中國文化界在認真學習胡錦濤總書記關於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講話。對於中央關於文化建設的重大戰略思想和部署,蔡武的表示:“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提出了一系列戰略思想。黨的十六大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佈局的戰略高度,提出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任務。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文化戰線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初步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條道路的重要標誌是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形成了新的文化發展理念,初步掌握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個命題,提出的時間還不長,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檢驗、豐富和完善、發展。”

  中央對文化建設一以貫之高度重視,但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門,對待文化建設,説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對此,蔡武説:“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門,特別是一些基層和綜合部門,還沒有把文化建設放到應有的位置,一些領導幹部還存在著對文化建設輕視、忽視、偏視的觀念,沒有將文化建設真正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進行規劃和部署。近年來,雖然對文化的投入有較大幅度增長,但文化建設投入仍然總量偏少、比例偏低,與發展的需要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各地投入不平衡的現象比較突出。目前,投入最高的省份佔財政支出的0.8%,最低省份僅佔0.31%。一些地方對文化的投入存在一些誤區,比較重視耗資巨大的所謂城市標誌性的形象工程,沒有把有限的財力用在直接為群眾服務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點建設上。許多地區還沒有把文化工作納入對各級黨委政府的考核體系或所佔權重比例過低,文化發展指標尚未成為地方政府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導致文化工作被忽略、甚至被邊緣化。”

  蔡武指出,要扭轉這一傾向,在認識上至少要澄清三個問題:一是一定要樹立這樣一個觀念,發展經濟是保民生,發展教育、衛生、社會保障是保民生,發展文化同樣是保民生。二是一定要樹立這樣一個觀念,文化是軟實力,但不是軟任務,軟實力必須要由硬實力來支撐,作為硬任務來抓好抓實。三是一定要樹立這樣一個觀念,當今時代,經濟和文化相互融合,已經密不可分。一個地方一定要發展有文化內涵的經濟,要提升經濟發展的品質和品格,必須重視文化、重視創意,否則在産業鏈條分工上只能處在下游,永遠沒有主導權和發言權。

  蔡武曾經説過,“軟實力就是硬道理”。他認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目的不是要輸出意識形態和發展模式,而是要贏得世人對中華文化的了解、理解、尊重和認同。

  蔡武在接受採訪時説:“我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主張構建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與此相適應,我們開展對外文化交流的目的不是要輸出中國的意識形態和發展模式,而是通過傳播中華文化,使我們的文化能夠真正地吸引人、打動人,引起共鳴,撥動心弦,贏得尊重,增進心靈的溝通,尋求理解與合作,使外界全面、準確認識當代中國的真實面貌,從而為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創造更加良好的國際環境。”

  他認為,對外文化交流的內容選擇上必須是全方位的。不僅要有傳統文化,也要有現當代的文化;不僅反映我們已經取得的成就,也要全面反映我們還實際存在的不平衡、不發達的狀況,反映中國人民艱苦奮鬥的歷程;既要突出中國特色,也要注重尋找同外部世界的共同點,反映世界流行元素在中國的傳播情況。在內容格調上,必須選擇健康和積極向上的,而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而向世人展示文化糟粕,有損我國和平、發展、文明、民主、改革、開放的新形象。目前偏重於傳統文化,在當代文化和流行文化方面的傳播力度不夠,特別是缺少能反映當代中國發展面貌、具有文化內涵和思想深度的優秀圖書、戲劇、歌舞和影視作品,導致國外民眾對當代中國情況缺乏全面準確的了解。

  他指出,對外文化傳播方式的改進是一個老話題,關鍵是我們要學會“中國元素、國際表達”,要充分掌握受眾的思維方式特點、接受習慣、語言特徵,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宜的交流和傳播方式,來不斷提高我們文化傳播的有效性、實效性。這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責任編輯:楊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