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收皇糧不徵稅,服務轉型勿缺位
——戰鬥在最基層的村支書群體困境新調查(中篇)
無稅時代,鄉村黨群關係出現疏離冷漠
半月談記者在基層調研中,聽到一些村支書用順口溜形容現在農村的黨群、幹群關係和部分百姓對待村幹部的態度。湖南一位村支書説:“無病無災不靠你,有吃有住不求你,出了問題就告你。”河南一位村支書説:“走南闖北不理你,手裏有錢不甩你,遇到事情他找你,事辦不成他罵你,心裏生氣他告你。”
在陜西石泉縣池河鎮五愛村村支書王華明的記憶裏,前些年村支書和村主任的工作被戲稱為“催糧要款、刮宮流産”,五愛村每年的稅費就要3萬元,村幹部要忙活大半年。這幾年不收公糧、不收農業稅了,很多人認為村幹部已經可有可無,認為村級黨組織作用不大。
陜西武功縣武功鎮上營村村支書陳富民説:“現在的農村社會跟過去大不一樣了。村民各掙各的錢,各過各的日子,生産、生活基本不再依靠村集體,幹群黨群關係自然就遠了,許多村民並不關心村支書是誰。”
採訪中,許多村支書都表達了同樣的感受:現在的村支部、村支書與村民的關係已不像以前那樣緊密,而是若即若離,甚至冷漠疏離。這源自改革開放30多年間,農村經濟社會相繼出現的三大變遷,即土地承包、外出打工、取消農業稅。
農村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以來,伴隨農村生産關係的重大調整,一些地方的幹群雙方離心力日益加大。農村稅費改革以前,除了抓計劃生育,村兩委與廣大農戶間能夠形成的主要經濟關係也就是三提五統、催糧派款了,幹群關係也因農民負擔加重、幹部作風粗暴而在稅費改革前一度趨近燃點。
稅費改革以後,這一對緊張關係被陸續跟進的各項惠農政策不斷稀釋。尤其是全面取消農業稅後,鄉村兩級不再向農民“伸手”,國家轉而建立面向農村的轉移支付體制,使農民與基層組織的經濟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基層進入無稅時代後,由於經濟聯繫被切斷,鄉鎮政府與村級基層組織也由以前的管理關係轉為指導關係,農村公益事業和重大事項的決策由原來的行政命令轉而依靠村裏“一事一議”來完成。天津、湖北、湖南等地的村支書説,催糧催款在以往是鄉村兩級幹部首要的工作任務,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公共權力”,“只要支書一聲吼,群眾都得跟著走”。現如今鄉村幹部的角色由“催徵員”變為“服務員”,鄉村幹部的權力被削弱,工作手段也相對弱化,“老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
[責任編輯:焦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