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可持續生活消費升溫 無痕生活不應成為生意密碼

2022-08-23 09:19: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年輕人崇尚的無痕生活不應成為生意密碼

  以前在螞蟻森林積攢能量,比拼誰“種樹”多的年輕人,日常生活中是怎麼做的?

  “最近喝奶茶沒有用一次性吸管,也沒有拿裝奶茶的塑膠袋子”“我找到了空瓶回收的地方”“這個夏天的空調都保持在了26度”……95後環保博主“壹個袋子”創建的“無痕生活”豆瓣小組中,一些年輕人分享了自己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參與微環保的經歷。如今,組內成員已有3萬餘人。

  這一屆年輕人的環保理念,正在融入吃、穿、住、行、用、遊的方方面面,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生活方式貼上了時尚標簽,近年來受到諸多行業的關注。

  根據DT財經發佈的《2021中國青年綠色行為報告》,對於大多數人來説,環保不是為了他人的眼光,也不是給自己立人設,而是真切希望自己和世界能變得更好。超七成用戶會主動關注綠色消費屬性,更青睞具有環保意識的品牌與産品。其中,00後、90後綠色消費意識最強。

  43%的受訪者願意為環保付費

  北京北鑼鼓巷衚同裏,一家零浪費無包裝商店的綠色簡約門牌十分醒目。作為北京首家聚焦“零浪費”生活場景的商店,很多年輕人將這裡視為新的打卡地:和象徵環保的綠色大門合個影,購買一袋“可持續咖啡”,帶走一隻天然除臭膏的同時開啟可持續生活之旅……

  前不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來到這家零浪費無包裝商店探店。店裏的物品分場景陳列著,從“零浪費廚房”裏的各種食器、廚具,“零浪費浴室”裏的沐浴刷、香皂,再到“零浪費旅遊”可便捷攜帶的東西,每個區域都有手寫標簽展現商品背後的可持續理念。一名店員告訴記者:“零浪費是一種生活方式。店內很多産品都是主理人團隊研發生産的,用料天然環保,使用後産生的污染大大降低,這樣從源頭開始減少垃圾的産生,物盡其用,也讓大家的生活更加精簡和高品質。”

  95後北京女孩楊樂在網上曬過在這家商店打卡的照片,她十分認同零浪費生活理念,她説:“在未來,材料應來源於自然並終歸於自然,把生態理念融入設計的過程,就是人類反哺自然的過程。這是我第一次了解這樣的可持續生活理念,原來觸手可及的一些小事也可以很環保,能一起給地球‘減負’真的很酷。”

  與“零浪費”一樣持有環保理念的可持續集合商店“禾希有物”平臺上,集合了百餘種可持續好物,他們的口號是“為美好生活做對的選擇”。最近,由他們自主設計生産的咖啡渣隨行杯、花盆等成了爆款,還和不同品牌推出了聯名款,受到年輕消費者的喜愛。

  根據國際咖啡組織的數據,每年全世界生産的咖啡渣超過600萬噸,咖啡渣處理是個問題。“這麼龐大的數字能帶來多少影響,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咖啡渣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處理,會産生大量甲烷氣體,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氣溫上升,産生溫室效應。”“禾希有物”創始人、CEO鄒維維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説,基於這樣的社會問題,他們希望通過咖啡渣系列産品,給出回收利用的一種新答案。

  不僅是生活用品,記者瀏覽購物網站還發現,無論是知名國際品牌還是小眾設計師服飾,採用環保棉、環保絲綢等天然布料的企業越來越多,“可持續生活”逐漸開始流行。從埃森哲發佈的《2022中國消費者洞察》報告也可以看出,43%的受訪者願意為環保産品或包裝支付溢價,且收入水準越高,為環保特質付費的意願越強烈。

  每一個行業都值得用綠色賦能

  創辦“禾希有物”之前,鄒維維曾在一家廣告公司從事品牌策略相關工作近6年。偶然間她了解了兩個女留學生回國創業的故事,靠著牦牛絨生産圍巾、帽子等服飾,她們把專賣店開到了全世界,還解決了牦牛産地牧民的就業問題。“原來還有這樣的社會企業,既可以賣優質的産品,又解決了社會問題”。鄒維維把這個故事視為“自己職業生涯的轉機”。在深入了解來自世界各地的社會企業創新項目後,2018年年底,“禾希有物”成立的時機成熟了,“我想把經過篩選的全球範圍內的可持續好物,推薦給更多消費者,帶動可持續消費”。

  我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越來越多的年輕創業者,不僅自己關注可持續發展,還在用專業技術和內心的熱愛去賦能。

  “我們關心你的寵物,也關心這個地球”,這是自然創造(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許岳虎的初心。他在中國農業大學上學時加入環保協會,一直希望做些事情讓地球變得更好。2011年前後,他在北京周邊租了一家農場,試圖探索城鄉互助的可持續生活方式。“城市廚余垃圾太多了,但當時,怎麼把廚余垃圾變為農業中的有機肥,這是一個難題”。直到許岳虎在國外環保圈了解到昆蟲黑水虻,不僅在自然界廣泛存在,無毒無害,還“不挑食”——瓜果蔬菜、剩菜剩飯等各種廚余都是它的食物,“這是地地道道的變廢為寶的小能手”。2016年,他決定專注研發黑水虻生物技術,解決以餐廚垃圾為代表的有機固體廢棄物問題。如今,公司不僅完成了從品種選育、自動化養殖、原料産品加工、産品應用以及全流程品質標準化體系的全産業鏈佈局,還在國內多地籌備和落地了昆蟲蛋白工廠,擁有自主技術專利30余項。

  “如何在保護環境的同時,讓寵物得到更好的食物,更加健康?”許岳虎基於此啟動了“昆蟲計劃”,去年6月推出了國內第一款以昆蟲作為主原料的昆蟲蛋白犬糧,至今已生産了三批30多噸犬糧。今年,昆蟲蛋白貓糧也已上市,“經估算,貓咪每食用一袋‘昆蟲計劃’貓糧減少的碳排放量,和以牛肉為主原料的貓糧相比,相當於節約了4度電”。

  和許岳虎一樣,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讀書時白煜琦就加入了學校的綠色環保協會。2017年,他和團隊成員開始進行青少年的生態文明教育,後來正式成立地球有鴨(青島)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針對青少年的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教育一體化解決方案。2019年,22歲的他作為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選派的中國青年代表,在聯合國青年氣候峰會上分享了環保經驗。其實白煜琦選擇到山東青島讀書,也是因為家鄉的污染曾經十分嚴重,“為了看一看、學一學,怎樣讓環境變好一些”。

  “包括課程包開發,人工智慧軟硬體設施研發,數字教育資源建設和師資培訓等,其中也有研學課程,從課堂到實踐,讓當代和下一代的地球公民有意識地與地球一起變得更好。”在白煜琦看來,不僅是教育行業,每一個行業都值得用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賦能。

  可持續理念不應成為“生意密碼”

  儘管當下的可持續生活消費逐漸升溫,但時間退回到“禾希有物”成立之初,“社會上對可持續生活的關注氛圍並不像如今這樣濃厚,大家談論環保也不是特別的多”。

  鄒維維坦言,最初作為好物集合平臺,“是希望提供一些更好設計的産品給大家使用,至今為止我們的選品標準一直是關注産品品質、價格、性價比、使用感和價值感,最後才是哪個品牌或生産商生産産品,要解決什麼樣的社會問題或者環境問題。”

  在與消費者接觸過程中,鄒維維認為,普通消費者觀念中,好産品往往是指可以長久有效使用的,“然後才會看到好産品背後解決的環境問題、社會問題,或在某一個領域的可持續屬性,那就是更好的産品了。如果空有理念,但産品本身的設計、使用感不好,也不能稱為好産品”。

  正是如此,環保或可持續屬性不應一味被設置成“生意密碼”。pta植物聯盟(pta即plant technology alliance——記者注)共同發起人程丹認為,“可持續發展是全行業、全人類的目標,很多年輕的創業者會把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當作自己創業的基石”。作為專注于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學習社區,他們還創建了原子基金,既陪伴創業者成長又提供資金支援。她説:“面向市場、面向用戶消費者時,環保不能當作標簽去售賣。可持續發展是未來所有創業者都需要融入企業血液的關鍵因素,只有這樣才能夠走得更長久。”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