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設“兒童車廂”並非治本良方
鄭桂靈
近日,一段高鐵上孩子吵鬧的視頻引發熱議。視頻中,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因吵鬧聲音過大,被同車廂旅客勸説制止,不料卻遭到孩子家長的怒懟。對此,有人建議高鐵應設置“兒童車廂”。那麼,一個專屬於孩子的“非靜音車廂”,能解決吵鬧的問題嗎?
為防止女性乘客被騷擾,媒體曾呼籲高鐵設“女性車廂”,如今又有人建議設“兒童車廂”,理由卻是要規避被熊孩子吵鬧影響了“安靜”。然而,透視此建議背後的動因,人們感受到的卻不是“愛”而是“煩”。“請勿打擾”的本意可以理解,但“強制隔離”的做法卻很難恭維。治理兒童乘車吵鬧的問題,不宜太過生硬,還需務實慎重,宜疏不宜堵。
活潑吵鬧是嬰幼兒童的天性,尤其是受高鐵車廂封閉空間和固定座位的拘束,兒童很容易感到心理不適和情緒反感,喧囂、吵鬧有時在所難免。這應該得到更多乘客的理解與寬容。當然,作為孩子監護人的家長,也不應該仗著孩子年幼無知就對其他旅客的感受視而不見。畢竟是孩子的吵鬧打擾到了其他人的“安靜”。家長有責任教育、安撫和管理好孩子。
現實中,家長攜孩子出行的情況不可避免,但有大局觀念和公德素養的父母會對孩子可能發生的哭鬧情況有所“防備”。比如,上海一對夫婦帶剛滿一歲的孩子坐飛機旅遊,媽媽就給同艙乘客準備了一份貼心小禮物——耳塞、小糖果和一張以周歲孩子名義請求“包容”的小卡片。也許,此做法未必可以複製,但由此透視出的責任擔當和“防吵鬧”舉措,值得其他父母參考。
建議設“兒童車廂”的出發點,説白了還是要保障車廂“靜音”,這無可厚非。但“靜音”管束不能只針對“熊孩子”,那些高聲打電話、外放聽音樂、看電視的人是不是也當在管理之列?抑或是也給他們單設個“專用”車廂?退一步説,即使要設“兒童車廂”,是不是也要將圖安靜、不吵鬧的乖孩子與愛吵鬧的熊孩子區別開,個別孩子吵鬧就是非不分地增設“兒童車廂”,顯然有些以偏概全。
也許,以當代技術手段增設“兒童車廂”並非難事,但現實中的操作性卻無疑困難重重:兒童是個泛化概念,多大範圍的孩子該進“兒童車廂”;兒童缺乏獨立性,“兒童車廂”要不要監護人隨其進入;祖孫三代一同出行,是否也要分開購票,孩子父母顧老看小咋協調:兒童缺乏自控力,安全性如何保障等等。總之一句話,兒童並非成年人,“兒童車廂”知易行難。
事在兒童,根在大人。高鐵設“兒童車廂”並非治本良方,治理“熊孩子”吵鬧還需多方合力。家長要盡到教育、安撫、疏導孩子的責任,學會與孩子溝通,了解其訴求;公眾對待這一階段的孩子及其家長應儘量多些寬容和接納度,抑或是自備些“防噪音”工具;鐵路部門應從“兒童車廂”建議中悟出民眾對“精細化管理”的訴求。可參照國外一些有益做法。比如為孩子設置“遊樂園”車廂,以玩玩具、看童書、放動畫片等活動,紓解孩子情緒、分散孩子注意力或發泄其過剩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