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鄉鎮有了全科醫生:“下得去”“有幹頭”“留得住”

2021-07-30 09:41: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鄉鎮有了全科醫生(健康焦點)

  2010年,國家啟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計劃,旨在為農村基層定向培養一批高素質全科醫生。該計劃面向參加高考統一錄取的考生,實行單列志願、單獨劃線、提前錄取。這些醫學生學滿5年畢業後,要到基層履約服務6年,其中前3年參加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學習和規培期間費用,由中央和省級財政按標準投入保障。

  截至2020年底,貴州全省已培養5070名本科訂單定向全科醫生,平均每個鄉鎮衛生院3.7人,是全國培養人數最多省份之一。目前已畢業2938人,全部到基層履約報到。自2018年以來,1000余名完成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訂單定向全科醫生回到了鄉鎮衛生院服務。

  貴州省訂單定向培養的醫學生如何培養,工作情況怎麼樣?日前,記者進行了採訪。

  素質過硬“下得去”

  實施好訂單定向全科醫生政策,最關鍵的一環在學校。這批學生專業素質硬,精神品質更硬

  是去?是留?當市縣大醫院拋來橄欖枝時,李田書猶豫再三,最終決定留下來,因為“這裡更需要醫生”。

  2010年,參加完高考後,班主任宣講了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的好政策,家庭困難又想學醫的李田書看到希望,如願考入遵義醫科大學全科醫學系。

  5年本科、3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算一算,國家為李田書投入20多萬元。2018年,他履約服務基層3年,回到老家鳳岡縣琊川鎮衛生院。

  很快,鄉親們發現,自從鎮上來了高水準的全科醫生,很多過去鄉鎮治不了的病都能治,再也不用出遠門到縣、市醫院來回跑,省了錢,減了痛,治了病。李田書説:“城裏醫生多,不缺我一個。鄉親們的健康,需要我守護。”

  2018年起,像李田書一樣的1000余名完成3年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訂單定向全科醫生回到鄉鎮衛生院服務。

  “實施好訂單定向全科醫生政策,最關鍵的一環在學校。”遵義醫科大學全科醫學系副主任、附屬醫院全科專業基地主任肖雪説。

  貴州的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錄取標準不低,以縣為單位、以不低於二本分數線為標準,擇優錄取農村考生。培養標準較高,需要“一專多能”,培訓基地均設置全科醫學科,“什麼事都要幹一點”“什麼病都會看一點”,側重全科素質培養,要求畢業生初步具備解決農村常見病、多發病、傳染病和地方病等疾病的能力和相關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肖雪説,這些醫學生不僅要專業素質合格,具備多而精的全科能力,在思想上也要合格,具備感恩誠信的精神品質。教學實踐中遵循“三全”培養路徑:課程設置全、實踐培訓全、思政教育全。

  2014年,李俊考入遵義醫科大學全科醫學系。2019年,畢業後回老家銅仁市石阡縣花橋鎮衛生院報到,當年分配到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全科專業基地規培。對比其他醫學專業,李俊發現,系裏開設課程多,涉及內科、外科、婦産科、兒科、眼科、耳鼻喉科、中醫學等,是一套“通識課程和身心素質課+基礎和臨床+全科和公衛+實踐技能和創新創業”的全科模組化課程體系。36個月的規培期,其中27個月要輪轉23個醫院科室,比其他專業規培生平均多一倍,6個月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診,3個月又回到醫院自主選擇科室。

  “放手讓他診療,但得全程盯著,最後總結改進。”作為李俊的帶教老師,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全科專業基地教學主任鄒曲説這叫“放手不放眼”,實施下來頗有成效,目前基地的全科醫生在規培期全部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證。

  訂單定向,履約是根本。鄒曲坦言,這批學生專業素質硬,精神品質更硬。學校和基地把思政教育重點放在感恩、誠信上,利用革命老區紅色資源,組織訂單定向全科醫生讀紅色書籍、重走長征路、到艱苦地區義診、開展志願服務,從學習、培訓、生活、家庭全方位關懷,使他們懂得感恩國家培育,遵守契約奉獻基層,鍛造優秀的品質。

  遵義醫科大學目前已培養2069名本科訂單定向全科醫生,佔全省41%,其中519名完成8年學習和規培後全部履約。

  獨當一面“有幹頭”

  全科醫生提升了衛生院整體診療水準、規範化管理水準,讓更多農村患者留在基層

  2018年8月16日清晨,李田書興衝衝從朝陽村自家出發,坐了5公里的車到琊川鎮衛生院。沒承想,第一天報到,從早到晚手忙腳亂。沒人帶他熟悉,沒有時間過渡,直接上手看病。一天下來,他已進入狀態,感覺在這裡工作好久似的。

  第一天,他對自己為什麼學“全科專業”一下子理解了,對國家為什麼要實施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政策明白了。

  近年來,隨著國家加大投入,鄉鎮衛生院的條件得到改善。鳳岡縣投入1000多萬元,2017年建成琊川鎮衛生院,打造成全縣南部醫療中心,這樣的條件在全縣算中上等。但是,直到李田書報到時,臨床只有全科診室、中醫科室,醫生僅3名,沒有病案室,沒有規範的就診流程,醫護分工不明確。

  李田書到崗第一天就接診了50多名患者,內外婦兒、耳鼻喉眼,各科的病患都有。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患糖尿病的村民,從接診到檢查、靜脈注射、夜間護理,李田書自己一人全包,8年的全科學習派上了用場。

  李田書的到來,讓衛生院漸漸發生了變化。曾在3個鄉鎮衛生院工作過的院長張傑發現,最顯著的一個變化是:全院就診人次在不斷穩定增長,指定找李田書看病的逐漸增多,衛生院以前很多治不了的病他都能看,以前常去縣市醫院就診的患者留在了衛生院。2019年5月,張傑向組織推薦,破格提拔李田書為分管業務的副院長。

  李田書不負所望,開始建立病案室、規範就診流程、開展業務培訓……2020年,全院就診人次增至4.2萬人次,總收入1055萬元,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100萬元。

  李田書同班同學鄭乾義到王寨鎮衛生院工作。王寨鎮是鳳岡縣第二偏遠鄉鎮,離縣城70多公里,坐一趟車需要個把小時。官塘村70多歲村民楊正志患慢性肺心病,幾乎每個月都要去縣醫院住幾天,平均每次花費1000元。鄭乾義到了鎮衛生院,楊正志沒再去過縣醫院,在鎮衛生院平均每次花100多元。楊正志感慨:“小鄭醫術好人也好。找他看病,自己少遭了罪,家裏每年能省萬把塊錢。”

  王寨鎮衛生院院長李卓認為,全科醫生提升了衛生院整體診療水準、規範化管理水準,讓更多農村患者留在基層,推動了分級診療制度的實施。

  心無旁騖“留得住”

  把全科醫生當成“寶”來對待,從生活住房、任用提拔、親屬工作等方面給予充分保障

  訂單定向全科醫學生大多來自偏遠貧困山村。相比學校其他院係班級,貧困生比例較高。因此,訂單定向全科醫生的培養使用得到更多的國家政策保障和人文關懷。

  “訂單定向全科醫生的政策,圓了我的大學夢。如果不是免費,我們家供不起。”在校期間,寧月蘭能省則省,把每個月的生活費平均壓在600多元,這幾乎是全校學生最低水準,省出來的錢還要寄給家裏。

  寧月蘭家在從江縣下江鎮龍裏村,姐姐讀大學,弟弟上中學,當時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讀醫的高成本曾讓一心想學醫的她感到絕望。2016年高考後,寧月蘭從老師那兒了解到訂單定向全科醫生的政策,毫不猶豫地報考,如願考入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

  定向班98名同學中有30多個貧困生。第一臨床醫學院黨委副書記楊曉彤介紹,除了國家給的補助,院裏在助學金、評優獎勵等方面向貧困生傾斜,提供公益性崗位和推薦勤工儉學。寧月蘭得到了在學校第一附屬醫院當文明引導員的勤工儉學機會,每天50元,午餐補助15元。

  “資金保障,是訂單定向全科醫生計劃實施的基石。”貴州省衛生健康委科教處處長李夢蓉介紹,中央和省級財政按照每人每年8800元投入,用於訂單定向生5年的學費、住宿費、生活費以及書本費補助。3年規培期間,除了享受定向單位工資福利待遇,國家另按3.2萬元每人每年培訓經費投入。截至目前,中央和貴州省級財政已累計投入經費近2億元。

  最近,寧月蘭拿到了報到證。她是侗族姑娘,被分配到從江縣最偏遠的苗族鎮,坐車到縣城5個小時,鎮衛生院醫生加護士才7個人。她説:“我不僅要去,還要幹好,農家孩子不怕苦。苗藥是民族瑰寶,當地藥材資源豐富,我一定要把苗醫苗藥學好用好。”

  鳳岡縣衛生健康局主任科員王琴坦言,縣裏把全科醫生當成“寶”來對待,從生活住房、任用提拔、親屬工作等方面給予充分保障。目前,全縣簽約50名訂單定向全科醫生,人數位居全省前列,其中3人被提拔為副院長。

  貴州省堅持把好每一個關口,讓訂單定向培養的醫學生回到了基層。一是把好“使用關”,規培期間享受“單位人”待遇,每人平均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規培合格後到基層服務,享受生活補貼、保障住房等全科崗位優惠政策,確保“留得住”。二是把好“成長關”,規培合格後到基層服務,可直接參加中級職稱考試,優先被聘為全科主治醫師;達到學位授予標準的,可授予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在貧困地區基層取得中級職稱後連續工作滿10年的,可直接通過考核認定取得副高級職稱,確保“有發展”。

  貴州省衛生健康委主任孫發認為,訂單定向培養醫學生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落地,全科醫生全部履約到基層服務,有利於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動實現分級診療,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本報記者 汪志球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