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島內特色民族技藝

時間:2013-01-09 09:07   來源:台灣網綜合

南管樂

  (一)南管戲與南管樂
   廣義的“南管”指中國南方語系的音樂。但在今天臺灣所保存的南管戲,即專指閩南語系中最古老的戲種——“梨園戲”。主要流行于泉州、廈門一帶,後來傳到臺灣及閩南華僑較多的南洋各地,有近500年的歷史。角色分為生、旦、凈、末、醜、貼、外七行,故又稱為七子班,或七色、七腳戲。由成人扮演者叫做大梨園,童伶扮演者叫做小梨園。基本曲調為南管音樂,宛轉悠揚,曲牌名稱也多與南北曲相同,因此被認定是宋、元南戲的遺音。伴奏所用樂器,可分弦、管及打擊樂三部分。


  南管樂,又稱五音、南音、弦管、郎君樂,其內容分為:(1)指——是可唱的套曲,在歌詞邊附有琵琶指法譜。但如今只供演奏而不唱,現存套曲48套。(2)曲——屬散曲的歌曲,附有南管工尺譜,現存數目超過千首。演唱方式採用上四管(即洞蕭、二弦、三弦、琵琶),歌者居中,執節(拍板)保留漢代“相和歌”的遺風。(3)譜——器樂的清奏部分,現存16套。演奏方式被認為保留了唐代“大曲”的遺風。

北管樂

  (二)北管戲與北管樂
   北管戲與北管樂是指中國北方語系的戲劇,又稱“子弟戲”(因多為農村子弟的業餘戲團而得名),也稱“亂彈戲”(來自乾隆時的“花部”腔調)。其唱腔基本上是“板腔體”,唱詞多采七字或十字句型,但有新舊兩派之分:“福祿”(或福路)為舊派,保存了梆子腔的系統,主奏樂器為殼仔弦(椰胡)。“西皮”為新派,為皮黃腔系統,主奏樂器為吊鬼子(京胡)。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