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大公報》創始人:與慈禧袁世凱作對毫發無傷

時間:2010-12-30 14:12   來源:SRC-399

  核心提示:《大公報》一創辦,便大膽地議論時政,呼籲慈禧不要“垂簾聽政”,擁護光緒親政,從鼓勵“保皇斥後”轉而呼號“君主立憲”,伸張民權,反對封建專制。

  面對袁世凱對新聞的扼殺,《大公報》奮起反擊,直到11月22日,英斂之還是不肯罷手,繼續撰寫《論駐粵美國領事函請岑督封禁報館事》嚴正表示“執筆人之天職”是:“闡發公理也,激揚公論也,開通民智也,維持國力也。之數者,皆執筆之士,臨死生患難、刀鋸鼎鑊而不易其宗旨也”。禁郵禁讀不行,袁又採取拉攏的辦法。袁曾幾次以重金收買英斂之,均遭拒絕。

  本文摘自:《人民政協報》2007年5月17日第5版,作者:王鵬,原題:《《大公報》創始人英斂之其人其事》

  英斂之,名華,字斂之,號安蹇,滿族正紅旗人,1866年生於北京。他幼年家貧,“家世微寒,先代無達者”。1895年,康有為“公車上書”,聲震全國。1898年,32歲的英斂之也寫了一篇《論興利必先除弊》,對康有為的一些政治主張表示讚佩。1902年(即《大公報》創辦那年)他在自己日記本的扉頁上題了這樣一首詩:“獻身甘作萬失地,著論求為百世師。誓起民權移舊俗,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後當思我,舉國猶狂欲語誰?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寥闊立多時。”英斂之是有思想的人,敢於發表政治主張。辦一份日報,是最理想的表達自己意志的方式,他決心“闖蕩”報界。

  《大公報》的籌組和創刊

  據英斂之日記載,英在1901年4月24日由上海回到天津。他回到天津的第三天,去拜訪天津紫竹林天主教的總管、教友柴天寵。柴約請英開設報館,並答應幫助“募集股本,甘為賠墊”。英斂之很爽快地答應了。

  柴天寵是《大公報》的大股東,《大公報》的另一個大股東是王郅隆。拿錢入股的還有張連璧、李敬宇、朱志堯等以及法國主教樊國梁,《天演論》的翻譯者嚴復也入了一小股。

  1902年6月17日,《大公報》在天津創刊。創刊之時,八國聯軍已佔領天津兩年了,《辛醜條約》的簽訂也近一年。八國聯軍組織的“都統衙門”統治著天津。那時的報界,“中國南北縱橫,報館僅有二十余家,南居二十,北得余數,四五家而已”。

  在《大公報》創刊號上,刊登了英斂之撰寫的《大公報序》曰:“報之宗旨在開風氣,牖民智,挹彼歐西學術,啟我同胞聰明。……凡我同人亦當猛自策勵,堅善與人同之志,擴大公無我之懷,顧名思義,不負所學,但冀風移俗易,國富民強,物無災苦,人有樂康,則于同人之志嘗焉,鄙人之心慰已。”這就是説,針對當時那種國破民奴、封建專制主義烏雲籠罩全國的嚴重局面,英辦《大公報》,同戊戌時期一樣,仍要用西方資本主義的學術文化思想,對“我同胞”進行反封建的思想啟蒙工作。

  《大公報》初出一大張,成書版式,用中國毛邊紙印刷,僅有一面。報頭刊有法文:“L’lmpareial”,為“無私”之意。關於“大公報”三字的寓意,英斂之解釋為“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報之命各固已善矣”。英斂之自任該報總理、撰述、編輯諸職,總攬言論和經營的全權。

  要求慈禧歸政

  《大公報》一創辦,便大膽地議論時政,呼籲慈禧不要“垂簾聽政”,擁護光緒親政,從鼓勵“保皇斥後”轉而呼號“君主立憲”,伸張民權,反對封建專制。

  1902年6月21日,英斂之在《大公報》上撰寫《論歸政之利》一文,公開要求慈禧撤簾歸政。文章強調指出,只要“太后”一歸政,就有八利:“中外利,滿漢利,民教利,新舊利,宮闈利,草野利,君子利,小人亦無不利。”他還指名道姓,指斥慈禧的親信、軍機大臣——“剛毅國賊”,禍國殃民;指責反對慈禧歸政的大臣為“諂媚之小人”。

  就是在這篇《論歸政之利》的文章中,英斂之還揭露了慈禧1901年回鑾以後搞的一套假變法及其腐敗朝政,説:“盱衡時事者謂此次變法,雖曰力祛偏私,實事求是;其實仍是因循敷衍之故態,毫無精神于其間。恐泄泄沓沓,仍沿從前之陋習。既未將舊日之熏染,一一痛加湔洗;又未將舊日之秕政,凡可以渙吾民心阻吾進步者,一一鋤之務盡,鹹與維新。亦不過稍涉皮毛,欺飾耳目,藉以塞責。若是者,僅得謂之變名而已,非變法也。”

  同情愛國人士

  1902年4月8日,清廷與沙俄簽訂了《交收東三省條約》後,沙俄不肯履約,不肯撤兵。俄駐華公使雷薩爾提交清廷外務部總理慶親王奕提出“密約七條”壓迫清廷承認,其中有“中國不得將東三省之地讓與他國或租貸與他國”等款項。進步人士沈藎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披露給日本報界,引起了日英等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不滿,紛紛詰問清室。

  慈禧得知“密約七條”被揭露,異常被動,立刻派人徹查消息走漏的原因,有人告發是沈藎所為。1903年7月17日,沈藎被捕。英斂之得知沈藎被捕的消息,于21日在《大公報》“時事要聞”欄中,披露此事。31日慈禧傳旨將其“立斃杖下”,用刑極慘。8月2日,《大公報》全文刊錄了沈藎“絕命詞”四章,其末章雲:“今年三十有一歲,贏得浮名不值錢;從此興亡都不管,靈魂歸去樂諸天。”4日又詳細報道沈藎杖斃一事,寫道:“拿交刑部之沈藎于初八被刑。……茲聞是日入奏請斬立決,因本月係萬壽月,向不殺人。奉皇太后懿旨,改為立斃杖下。惟刑部因不行杖,故此次特造一大木板,而行杖之法又素不諳習,故打至二百餘下,血肉飛裂,猶未至死。後不得已,始用繩緊係其頸,勒之而死。”9月16日,又有報道説:“當杖斃時,先派壯差二名,打以八十大板,骨已如粉,始終未出一聲。及至打畢,堂司均以為斃矣。不意沈于階下發聲曰:‘何以還不死,速用繩絞我。堂司無法,如其言,兩絞而死’。”這一報道,其慘狀不忍于睹,引起讀者的義憤。

  1907年7月,清政府殺害革命黨人徐錫麟和秋瑾之後,《大公報》也曾發表文章,批評清政府的株連黨禍。文章譴責對徐錫麟的啖肉剜心,為見於二十世紀中國的“野蠻兇殘行徑”;對秋瑾這一女子,“以猛獅搏兔之力擒之。……既無證據,又無口供,遂處斬刑”,已經達到了“野蠻已極,暗無天日”的地步。

  抵制袁世凱的扼殺與收買

  1894年,美國與清政府訂立了一個為期10年的、載明“兩國政府願合力辦理,禁止來美華工”的條約。1904年這份條約到期,美國方面要求繼續保留“禁止華工”條約中的主要內容。消息傳到中國,各地迅速形成一個控訴美國排華罪行、反對美國經濟侵略的愛國運動。

  英斂之和他主持的《大公報》積極響應風靡全國的反對美國虐待華工的運動,鼓動天津市民抵制美貨,拒登美國廣告。

  《大公報》于1905年5月23日登載上海商會發起抵制美貨通電,6月11日登載“本報不登美商告白”的啟事。當時正在天津的袁世凱,看到《大公報》宣傳抵制美貨,勃然大怒。袁世凱通過天津巡警局,以“有礙邦交,妨害和平”的罪名,下令禁郵禁閱《大公報》。8月17日,《大公報》刊登英斂之“啟事”:“抵制美約一事,倡于上海,各省風應,凡華字報無一無之,敝報當仁豈能獨讓?故隨諸君子之後,亦盡國民一分之天職。誠以此舉關係中國前途者既遠且大也。今不幸敝報獨觸當道之怒,嚴禁士人購閱,不準郵局寄遞,為不封之封”,並指明這個當道“實為我最有權力之長官”,即指袁世凱。接連幾天,英斂之撰寫多篇抵制美貨、反對“袁長官”的詆毀愛國運動劣跡的文章,報紙的零售量驟增。當時,《大公報》設在租界內,事實上袁世凱的禁郵禁讀令只能在租界外執行。

  面對袁世凱對新聞的扼殺,《大公報》奮起反擊,直到11月22日,英斂之還是不肯罷手,繼續撰寫《論駐粵美國領事函請岑督封禁報館事》嚴正表示“執筆人之天職”是:“闡發公理也,激揚公論也,開通民智也,維持國力也。之數者,皆執筆之士,臨死生患難、刀鋸鼎鑊而不易其宗旨也”。禁郵禁讀不行,袁又採取拉攏的辦法。袁曾幾次以重金收買英斂之,均遭拒絕。

  英斂之經營《大公報》實際上只有十年時間(1902—1912年)。1912年1月1日,“大清”皇朝倒,中華民國立。2月15日,臨時參議院批准孫中山辭職,選舉袁世凱為民國大總統。這時的英斂之身體漸衰,加之袁世凱掌權,不免心灰意懶,不再拋頭露面。1912年2月23日《大公報》改印“中華民國”的年號,同日刊登“告白”:“本館總理英斂之外出,凡賜信者俟歸時再行答覆。”從此,他偕夫人來到北京,隱居香山靜宜園。

  1925年初,英斂之創辦“公教大學”,後改稱輔仁大學,英任首任校長。因英所居香山靜宜園在松樹叢中,自號“萬松野人”,著有《萬松野人言善錄》,是宣傳天主教教理的文集;又收集在報紙上所寫的論文,出版了一本《是也集》。英斂之因主持《大公報》而馳名,隱退後成為天主教在北方的“代言人”,當時有“南馬(相伯)北英”之説。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