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大校長談“錢學森之問”:要敢做人所未做

時間:2010-11-02 16:01   來源:中新網

李嗣涔

  作為寶島最完整、歷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綜合性高等學府的校長,臺灣大學校長李嗣涔接受深圳特區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培養創造力要敢做人所未做

  校長名片

  李嗣涔

  李嗣涔1952年出生,1974年畢業于臺灣大學電機係學士班,並於1977年及1980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電機係分別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主要從事GaAs/AlGaAs異質接面元件的研究。1982年返臺後,任教于臺大電機係,1996年至2002年間任臺灣大學教務長,2005年任臺灣大學校長至今。

  李嗣涔主要研究半導體領域,為臺灣地區早期研究非晶矽的學者,併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在該領域有較高聲望。

  走進寶島,當然少不了要拜訪素有“臺灣第一學府”之稱的臺灣大學。

  在校長辦公室裏,校長李嗣涔接受了深圳特區報記者一個小時的專訪。訪談中,李嗣涔談到了臺灣大學的歷史、現況和綿延傳承的校訓、辦學風格,談到了當今時代大學教育面臨的困境和未來的出路,也談到了對加深兩岸高校交流合作、共創雙贏的期許,並且對即將在深圳舉辦的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提出了美好的祝願。

  當説起深圳正在積極籌辦中的南方科技大學時,李嗣涔更是提出了中肯的建言。他表示,南方科技大學應該借鑒香港科技大學的成功經驗,集中力量,以科技為重心,選定一兩個領域全力做強做大,名氣就會帶出來,之後再慢慢進行擴展。

  關於臺大──

  學風自由、追求卓越

  記者:臺灣大學素有“臺灣第一學府”的美譽,請問它的辦學理念以及校風校訓是如何一步步形成並且深化的?

  李嗣涔:臺灣大學的前身是日據時期、也就是1928年成立的臺北帝國大學。1945年改制為臺灣大學。1945年到1949年這一階段,臺大還是主要受日本文化影響,1949年以後,逐步過渡到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可以這樣説,臺灣大學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在1949年擔任臺大第四任校長的傅斯年先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他在當時提出的“敦品、勵學、愛國、愛人”至今也一直成為臺大的校訓。正是在傅斯年先生的倡導和影響下,多年以來臺大具有和北京大學很相像的風格,比如説自由學風,追求卓越。在學術方面,我們主要有三個面向,即教學、研究和服務社會,在這三個方面,我們都一直追求卓越。

  可以這樣説,今天整個臺灣前3%最好的學生,都以進臺大為榮。而臺大也培養出了一批批出色的精英分子,在世界各地、各個領域扮演著中堅力量的角色。比如説國際毒素學會會長李鎮源、前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校長田長霖等等,許多臺大的畢業生都成為研究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其他一些領域中,臺大的校友也都表現非常優異,比如説作家白先勇、李敖,畫家陳錦芳,歌手齊豫、周華健,企業家蔡宏圖、林百里等等,他們都是臺大的畢業生。

  記者:您能具體解釋一下臺大校訓的內涵嗎?

  李嗣涔:所謂“敦品”,強調的是正直誠信;“勵學”,則是要努力學習、追求卓越;“愛國”,就是要有社會關懷和奉獻精神;“愛人”,指是要有同理心,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要合群。

  關於創造力──

  要敢做人所未做

  記者:您知道大陸學術界的“錢學森之問”這一現象嗎?您是怎樣看待的?

  李嗣涔:對於頂尖的科研學術人才的追求,是全世界高校的共同目標。這種學術文化的養成,歸根結底還是要敢於做人所未做的,敢於挑戰學術權威,不能亦步亦趨地跟著西方學。同時,還要有大師帶,形成一個學派,在大師風範的影響下,追求創新,尋求挑戰。

  不過,這種氛圍的形成需要積澱,需要時間。這急不得,要慢慢來。哈佛也是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和地位。等到有一天,大家在態度上都認識到要做前人所未做,並且不存在生存問題的時候,一切都會水到渠成了。這就像滾雪球那樣,都需要一個積澱的過程。

  記者:社會上也有這樣一種認識,就是説現在的高校普遍存在著創造力匱乏的問題。

  李嗣涔:創造力是需要學習的。舉個例子,我們曾聘任過一個教師,他從沒有過論文發表,但卻有200多項專利。我們聘任他教授學生的發明創造課,期末學生的作業就是要完成一項發明。最終的效果很好,這説明創造力是要學習和啟發的,一旦養成習慣就好了。

  這一代的學生顯然沒有我們那一代用功,但創造力要比我們那一代強很多,在設計、創新方面的發展很快。這具體體現在由設計方面的精緻和創意會帶來高附加價值。比如説電腦,製造一台電腦只有3%到5%的利潤空間,這就凸顯出外型設計的重要性來,當這種創意與設計會逐漸變成一種風氣,也就會打造出品牌來。

  關於交流合作──

  兩岸應攜手共進

  記者:臺大在交流合作方面有哪些心得?

  李嗣涔:首先是校與校的交流,臺大大概有300多個交流對象,主要是學生的交換。我們希望未來的3年裏,有三分之一台大的本科生能夠有機會以短期交換的形式到其他的名校學習。

  此外,臺大還與許多的世界名校進行師資方面的戰略合作,以進一步提高臺大的學術水準。

  記者:您認為大陸和臺灣的高校之間,存在著何種互補的關係?

  李嗣涔:大陸的高校這些年衝得非常快,尤其是挖人才方面,經常會有大手筆的動作。我們常説,辦教育有錢不一定能辦得好,但沒錢一定辦不好。臺灣最近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加大了投入,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去年在世界高校排名上,臺大就超過了首爾大學,衝到了前面。

  説到互補,我認為,臺灣高校的建設和發展是一直延續下去的,中間沒有中斷期,這也使臺灣高校更好地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而在留學方面,臺灣也比大陸早了二三十年,這些留學生在回到臺灣後,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在産業界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我要強調的是,大陸的高校進步得非常快。隨著兩岸交流的更加頻繁,大陸與臺灣高校之間互相觀摩、學習和交流的機會也會逐步增加,一定會出現一個攜手共進、共創雙贏的局面。

  記者:您怎樣看待陸生赴臺求學?

  李嗣涔:大陸學生來臺求學是非常好的事情,兩岸的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可以取長補短,開闊視野,對兩岸教育界的進步與發展都會産生積極的影響。我們臺大第一批的交流合作對像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南京大學等,未來我們之間的交換生會更多更頻密,互動的機會也會更多。

  關於南方科大──

  應先選擇一兩個領域做強做大

  記者:您去過深圳嗎?對深圳的印象怎樣?

  李嗣涔:1988年我就去過一次深圳,那次是短暫的經過。印象裏深圳當時還在建設開發中,時不時可以看到大片的工地和水塘。前幾年我又去了一次,這座城市的變化讓我感到非常吃驚,儼然已經變成了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城市面貌和香港的差別也越來越小。據我所知,深圳目前的高科技實力非常強。可以説深圳引領和帶動了大陸經濟的發展,我對它在大陸改革開放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和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感到敬佩。

  記者:深圳目前正在積極籌辦南方科技大學,您對這所大學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李嗣涔:一所新大學的成立,關鍵還是要經費充足。在此基礎上,這裡我要舉香港科技大學的例子,這所大學當年從很小的規模做起,但卻重點發展它的管理專業,全力提升這一專業的學術水準,名聲一下就起來了,也奠定了香港科技大學的地位,使它現在成為了一所世界知名大學。我覺得南方科技大學也可以借鑒這樣的經驗,集中力量,以科技為重心,選定一兩個領域全力做強做大,名氣就會帶出來,之後再慢慢進行擴展。

  記者:目前臺大和深圳的高校之間有沒有一些具體的合作?

  李嗣涔:臺大目前和深圳方面的合作還比較少,未來我們希望能夠在多個領域和深圳的高校、深圳的企業建立合作關係。

  關於深圳大運會──

  希望深圳能借機吸引更多人才

  記者:臺灣大學重視學生的體育鍛鍊嗎?您認為體育對人的發展會有什麼樣的作用?

  李嗣涔:臺大長期以來一直非常重視學生的體育鍛鍊。我們會定期對學生進行體育測試,檢測結果如果發現學生在哪些方面存在著不足,我們也會專門開一個“處方”,幫助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去進行針對性的科學鍛鍊。我們這樣的做法也受到了廣泛關注,目前有的大公司已經把這套方法移植過去。

  在我個人看來,一個人從小到大,知識的積累、學習能力的提高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而體育可以説是這些的基礎,因為體育意味著健康,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會有未來的一切可能。我們常説,要治病于未病,這就是説防患于未然的最好辦法,就是進行體育鍛鍊。而且要看到,當今世界體育已經發展為一個龐大的産業,這也讓我們不得不以一個全新的觀點來看待體育。

  記者:深圳即將在2011年舉辦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您認為這會對深圳以及深圳的教育發展産生什麼樣的作用?

  李嗣涔:作為一個全世界的體育盛會,大運會一定會吸引全世界關注的目光,這對深圳城市的發展,特別是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大有裨益。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人匯集在深圳,認識深圳,感受深圳,同時再通過世界各地媒體的報道,一定會增加深圳這座城市的世界影響力。

  同時,大運會也是全世界大學生的盛會,對深圳高校的發展更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借著這一機會,深圳的大學可以展示自己,樹立起一個良好的品牌,吸引全世界的優秀人才,推動國際化的步伐。

  記者:您對深圳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有什麼建言?

  李嗣涔:我衷心希望在深圳舉辦的世界大運會,一方面能夠促進全世界青年的交流與合作,成為一屆青春的盛會,歡樂的盛會。另一方面我也預祝深圳借此機會,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深圳學習、工作,提升深圳的形象,推動深圳的城市發展。

  大學簡介

  臺灣大學,簡稱臺大,是一所創立於臺灣地區的全科性公立綜合大學,亦為臺灣規模最大的研究型大學。校訓為敦品、勵學、愛國、愛人。主要院係包括文學院、理學院、醫學院、工學院、社會科學院、管理學院、電機資訊學院等。在強調基本理論的純學術性研究與提倡學術思想的自由學風下,自始就朝著人文學、社會科學、生物科學和物理科學四大領域的目標發展。

  臺灣大學前身為成立於日據時期的臺北帝國大學。臺灣光復後,臺北帝大於1945年改制為臺灣大學。並將文政學部劃分為文學院及法學院,加上理、醫、工、農共為6個學院、設22係,此後臺大院係逐步增加,規模逐漸擴大。

  臺灣大學自改制起即以傅斯年校長為代表的自由主義學風著稱,其教授、學生與校友皆對當代臺灣社會歷史的發展有著莫大影響。發展迄今已是華人社會頗具聲望的高等學術機構,在島內所有學科皆大致處於龍頭領先的地位,其入學分數不僅是其他院校相同學系的最高,大批畢業生亦擔任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成為臺灣地區最完整、歷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綜合性高等學府,素有“臺灣第一學府”之稱。

  "南方科技大學應該借鑒香港科技大學的成功經驗,集中力量,以科技為重心,選定一兩個領域全力做強做大,名氣就會帶出來,之後再慢慢進行擴展。

  對於頂尖的科研學術人才的追求,是全世界高校的共同目標。這種學術文化的養成,歸根結底還是要敢於做人所未做的,敢於挑戰學術權威,不能亦步亦趨地跟著西方學。

  據我所知,深圳目前的高科技實力非常強。可以説深圳引領和帶動了大陸經濟的發展,我對它在大陸改革開放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和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感到敬佩。"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