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校園的老榕樹(國泰樹),相傳是日本裕仁皇太子親手栽種,早已成為成大學子的集體記憶,畢業生常在老樹前合影留念。
銅像是校園常見的景觀,不同時代樹立不同校園銅像。圖片來源:中國時報
你還記得早期敲打銅鐘上下課的日子?你還記得進校門口的銅像?你知道成大“國泰樹”的由來?臺大“傅鐘”又為何只敲二十一聲響?老樹、銅像和校鐘是臺灣校園常見的景觀,背後都有小故事,形成各校的特色,也成為畢業生共同懷念的回憶。
成大國泰樹 大小事摻一腳
日治時期校園就很重視植樹,每年的天長節(日本天皇誕辰),以及建校週年或畢業典禮,常有植樹紀念活動。到了二次大戰後,校園則改在三月十二日的植樹節種樹,老樹如同學校的守護者,陪伴許多人成長。
“沒有了它,在成大的記憶,彷彿就缺了一大塊似的。”成大中文系畢業的陳汀惟説,成大榕園內老榕樹是成大人共同的記憶,以前唸書時,無論約會、活動、節慶,老榕樹都是最明顯的地標;甚至連上課、畢業典禮,老榕樹也都會摻一腳。“如果未來的老公也是成大畢業,一定要到老榕樹前拍婚紗照。”
成大的老榕樹大有來頭,相傳日本裕仁天皇還是皇太子時來臺親手種植,後來成為成大的地標。一九九五年,老榕樹不幸感染膠蟲病,一度面臨砍伐的命運。在前任校友中心主任葉茂榮的奔走募款下,國泰人壽特別捐款搶救這棵“國寶級”的大榕樹。國泰也以該榕樹作為企業的商標,因此也被稱為“國泰樹”,迄今仍不時派員修剪,維持企業樹的外形。
孔子與蔣介石 校園銅像天王
除了老樹,校園也常見銅像。日治時期校園有“兩大天王”的銅像,一位是背著木柴捧書苦讀的二宮尊德,另一位則是威風凜凜的騎馬武士楠木正成,分別是學校教育勤學和忠誠象徵。到了戰後,校園銅像則大都換成孫中山、蔣介石和孔子銅像,呈現時代差異。
收藏家林于昉保有日治時期二宮尊德的雕像,他説,二宮尊德是當時勤學苦讀的象徵,大部分學校都立有銅像,草屯公學校還有木雕像,只是雕工類似佛像,一般學校的獎牌也有二宮尊德的雕像。
早年敲打銅鐘同樣是懷念的校園歲月,工友、老師幾乎都“聽鐘辦事”。一九六○年代起,各級學校普遍採用廣播系統,漸漸取代鐘聲宏亮的銅制校鐘。高齡八十三歲的桃園退休小學校長黃益仁回憶説:“臺灣剛光復的那個年代,一般都市學校都靠敲打銅鐘上下課,偏遠鄉鎮學校買不起,只能拿煤油桶充當校鐘。”
除了上、下課外,學校呼喚老師、校工都有不同代表鐘聲。黃益仁説,“一短聲”表示有事要找工友幫忙;“兩短聲”則代表“老師集合”。每當校鐘連續發出“四短聲”,就代表要“上課了”;至於“三短聲”則最受學生歡迎,因為就是要準備下課或放學了。
傅鐘二十一響 臺大鼓勵沉思
臺大最有名的校鐘就是“傅鐘”,不僅是新生、畢業生與旅客遊人必拍景點,也是見證學生運動的重要地點。傅鐘在上下課時發出二十一聲響,這是紀念臺大前校長傅斯年,因為他曾説過:“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的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傅鐘聲響就是提醒學生記得傅校長的教誨,鼓勵學生“三省吾身”。
臺大園藝係名譽教授康有德,待在臺大校園超過一甲子,見證校園變遷,他説:“臺大沒有傅鐘之前,上下課鈴聲都是靠防空警報器,形成獨特的校園特色。”
臺灣校園風貌日新又新,但新景觀取代不了舊回憶。對於每個人而言,最懷念的始終還是求學時的校園景觀,這是永遠留在內心深處的青春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