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辛旗回憶當年汪辜會談籌備細節 感佩汪道涵包容

時間:2013-04-24 09: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辛旗回憶當年汪辜會談籌備細節感佩汪道涵包容

  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 路梅 攝

  中新網北京4月23日電 題:汪辜會談20週年 辛旗透露籌備細節感佩汪道涵包容

  記者 路梅

  1993年在新加坡舉行的“汪辜會談”,標誌著兩岸關係發展進入一個民間機構代表官方磋商的新階段,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在汪辜會談20週年即將來臨之際,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時任海協會會長的汪道涵處理兩岸關係時包容的精神和前瞻的眼光,值得後人借鑒和繼承。

  辛旗與汪道涵是忘年之交,二人交往十餘年,因為工作關係,經常見面或電話交流。其中的點點滴滴辛旗依然記憶猶新。

  “1993年4月17日下午,我和另兩位臺灣問題專家在上海汪老辦公室,與汪老進行了長達三個半小時的交談,具體研究籌備汪老出席首次‘汪辜會談’,以及會談中的談判策略。”辛旗回憶道,那次長談的內容還涉及到“汪辜會談”之後如何深入開展對臺灣的工作,如何看待臺灣兩千多萬人民的利益,如何考慮調整對臺整體戰略。

  辛旗説,汪老做事認真、週到,親自過問“汪辜會談”籌備中的每件事,甚至送給辜振甫先生的禮物都費了很大心思。汪老説辜先生喜歡看京劇,是水準極高的“票友”,希望能帶給他大陸這方面的禮物。後來,一套《名角京劇大家唱》光碟就成為汪老送給辜老的見面禮之一。

  第一次“汪辜會談”後,由於臺灣當局領導人頑固推行分裂路線,致使第二次“汪辜會談”無法進行。1998年上海“汪辜會晤”達成汪道涵訪問臺灣等四點共識。汪老對訪問臺灣極為重視,希此行能對中國近代歷史一些問題進行厘清並紓解臺灣民眾的“悲情意識”。

  辛旗説,“記得籌備訪台時一個重要行程是安排汪老到臺灣某大學演講,我承擔了汪老演講稿的撰寫工作。汪老在融會中央方針的基礎上,明確要求其內容要充分體諒臺灣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特殊歷史遭遇,充分體諒臺灣民眾對兩岸關係有著特定體驗和看法,強調我們無意將國共對抗的歷史包袱加諸臺灣民眾身上,我們理解臺灣同胞特殊的歷史體驗和心態。”

  對待敏感議題,汪老態度豁達,他囑咐辛旗,演講稿行文要體現出“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要以包容寬宏的眼光看待臺灣民眾的‘悲情意識’和兩岸關係的未來。要與臺灣各界、各派政治勢力進行“政治的對話”、“歷史的對話”、“民心的對話”和“未來的對話”。兩岸和解直至統一是為中華民族置下可長可久、有容乃大的“恒産”,是為兩岸人民開創長期安和樂利的生存環境。

  辛旗回憶道,汪老把對臺灣民眾的愛心、關心、信心貫穿于對臺工作始終。他堅定反對“臺獨”及其分裂活動,深信臺灣同胞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深信臺灣民眾會本著理性務實的態度和祖國大陸一道,共同致力於中國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汪老還指出,大陸整體文明程度的提升和中國共産黨執政能力的改進是吸引臺灣同胞心向統一最重要的條件。

  “1999年7月,李登輝拋出‘兩國論’,汪老赴臺訪問終難成行,臺灣同胞失去了一次在島內直接體驗中國共産黨人胸懷的機會,實為憾事。”辛旗説。

  “汪老為人謙和、注重和解。”辛旗説,臺灣政界、工商界、知識界著名人士來大陸每每提出拜會汪老,只要有時間他都同意,注意傾聽他們的想法、建議,隨時做筆記,甚至對話中提到一個數字、一句民間諺語,他都記得很仔細。

  辛旗指出,汪老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功底,注重以對話的模式處理問題。他所推崇並身體力行的中華文化智慧和精神,是處理兩岸關係的一個重要斡旋之道和折衝平臺。

  辛旗表示,“汪辜會談”對於當前和今後的兩岸關係發展仍有啟示。一是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持和平統一的正確方向。二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務實、紮實地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在和平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統一的條件。三要把臺灣人民作為推動中國統一不可分割的力量,中華民族文明提升和現代化建設的推進需要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四是在談判中要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的高度統一,注重策略,留有迴旋餘地。

  辛旗認為,在全球化潮流勢不可擋的今天,兩岸應站在更高的層面上,關注全體中國人的命運,拋棄歷史包袱,捐棄前嫌,解決中國統一的問題,共同參與全球聯合解決諸如制止戰爭、消除貧困、規範金融、普及教育等問題,建立公正的世界新秩序。“中國人應該有更高、更遠的眼光和更為開闊的胸襟。”(完)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