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清明節有三種過法 氣氛遠比大陸濃厚

時間:2013-04-07 13:27   來源:東南網

  又到一年清明時,作為臺灣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清明節被賦予多重的意涵。

  對於個人來説,清明是祭拜逝去親人的日子。在臺灣,清明的過節氣氛遠比大陸濃,甚至有“清明不回厝無祖”的説法。從客流量上看,清明是僅次於春節的最繁忙節日,今年更是連放四天假,路上車流、人流匯成浩瀚的“海洋”。他們返鄉到先人墓前祭掃、挂紙,並獻上米糕,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懷念與哀思。

  對於國民黨來説,清明還是“蔣公逝世紀念日”。1975年的清明節,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因病情惡化去世。之後,臺當局定清明為“蔣公逝世紀念日”。在威權時代,島內民眾清明節除了要祭拜先人外,到遍佈全島的蔣公銅像前獻花致意,也是一項重要程式。如今,蔣介石早已走下神壇,但國民黨高層人士,每年清明仍會去桃園大溪謁陵,對他們而言,這個舉動意味著政治上的傳承。

  對於整個臺灣而言,清明還是“民族掃墓節”。清明前後,臺灣很多機構都要舉行儀式,遙祭黃帝。前天,馬英九還親自前往圓山“忠烈祠”,主持遙祭黃陵典禮,以表達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彰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重要意義。

  在臺灣,並不是所有族群都在清明掃墓。一些漳州籍閩南人,就將掃墓日定在上巳日(農曆三月初三)。他們這樣做,是有其傳統的。相傳鄭成功當年起兵“反清復明”,討厭清明節的“清”在“明”之上,遂下令將其廢除,改三月初三為掃墓日。對於那些不在清明掃墓的人來説,仍將清明作為重要節日來過,他們或踏青、觀鬥雞,或賜火、拔河……傳統遊戲一幕幕上演。

  對於臺灣而言,清明是多面的,但也有相同一面,那就是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對“慎終追遠”精神的執著。(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