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綠色植物中的生活美學 臺灣嘉義走訪“森林文化”

時間:2013-02-17 09:00   來源:新華網

  兩邊用藤條和階梯打造出隧道造型,通向中間一個高聳的木製鏤空圓錐。在嘉義城區中心,景觀藝術品“森林之歌”屹立在阿里山鐵道車庫附近的綠地上。

  據該藝術品的作者王文志介紹,階梯材料源自阿里山森林鐵道淘汰的枕木,而鏤空的圓錐,則象徵著阿里山。

  “這個藝術品,就是為阿里山的森林創作的。”王文志説,“嘉義到處是森林之美。”

  一曲“阿里山的姑娘美如畫,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讓人們記住了阿里山。而得益於阿里山的美麗富饒,在山下的嘉義,像“森林之歌”這樣森林文化的印跡,處處皆是。

  漫步嘉義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在宅院裏蓬勃生長的綠色植物。翠綠的爬山虎佈滿圍墻,讓人感覺不到冬天。嘉義社區大學講師、環保倡議者盧銘世認為,對植物的喜愛,成為嘉義環境美學和生活美學的重要部分。

  據盧銘世介紹,嘉義人對木造房屋十分喜愛,這些房屋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不經意間,盧先生就領著記者走過兩座歷史悠久的木造建築。雖然看上去陳舊,但房屋的主人用綠植和手工編制的信箱鑲嵌在珍貴的紅檜木製成的外墻壁上,整個建築看上去春意盎然。

  就在“森林之歌”的不遠處,是一個不久前才成立的“創意森活展館”。當地將100年前修建的林務工人宿舍區修葺一新,開放成為以森林為主題的文化創意園區。

  這個別具特色的園區內,陳列著用紅檜木或肖楠木等臺灣名貴木材加工的藝術品、生活用品,以及木製精油等與木材或森林有關的創意設計。

  顏維德經營著一家專門加工臺灣木材的工廠,也在文創園區內展覽著自己工廠設計的傢具。顏氏家族從事木材業已近半個世紀。據他介紹,臺灣光復時,嘉義的木材業已具相當規模。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嘉義的木材加工企業多達100多家,嘉義也成為臺灣的“木材之都”。

  隨著鋼筋混凝土成為建築主材,以及臺灣林業主管部門對森林進行嚴格保護,木材的需求和供給都大幅減少,現在全臺專門從事木材加工的企業只有三、四家。由於擔心以後可用木材越來越少,顏維德打算將主業轉向工藝品製作等文創領域,以及讓遊客參與的體驗式工藝品製作項目。

  阿里山的原住少數民族,也對嘉義的森林文化作出了貢獻。家住阿里山上的泰雅少年古玉峰介紹,他們還保存著狩獵的傳統,一些節日也都以歌頌森林、祖先和高山流水為主題。

  “捕到魚後,我們會看魚的大小。如果太小,我們會把它放生。砍伐樹木,也多是以枯死掉的為主。拿木材和枯樹枝、樹葉烤肉煮飯,夠用就行,不會大量砍伐。”古玉峰説。

  據他介紹,泰雅人能歌善舞,也心靈手巧,用樹木做茶具、食具、桌椅和樂器,也是他們的民族傳統。(記者任珂)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