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遊走“兩極”“東西雙館”看臺北城史

時間:2012-07-04 09:14   來源:新華網

  臺北市的信義區和萬華區,一東一西,一個是這個城市最新的地塊,一個是臺北城發源的起點。記者3日先後在這城市的“兩極”,走訪了兩座不大的展館,透過一張張老地圖、一件件老物件、一幅幅老照片,便翻閱了一本別樣的臺北城史。

  位於信義區的“臺北探索館”設在臺北市政府大樓內,這裡是免費開放的。記者見到不少孩子圍在老師的身邊,聽著關於臺北市歷史的介紹。

  記者是慕名而來的,因為“臺北探索館”的二樓正在舉辦題為“插畫看臺北”的特展。這個展覽蒐羅了近200張精美的插畫作品,希望借此呈現不斷發展變化的臺北意象與城市風貌。

  記錄城市的“材料”很多,這場特展的特殊就在於以“畫”為媒,引領觀眾走入穿過傳統到現代的時光隧道,一窺入畫更入史的各個臺北角落。

  展品種類豐富,既有“古早”的地圖,老舊的招貼畫,還有不少漫畫以及繪本作品。其中,借助現代展示科技,臺灣已故畫家蔡雪溪的膠彩名畫《扒龍船》動了起來,觀眾借由觸控方式可邊聽故事,邊觀看淡水河邊慶端午的舊時氣象。

  一些老漫畫也將時光逆轉,臺灣畫家劉興欽的《大嬸婆遊臺北》當年可是膾炙人口,其間處處可見上世紀50年代臺北的“旅遊亮點”。臺灣畫家牛哥的《牛小妹》則記載了1986年轟動一時的圓山動物園搬家事件。1956年由外籍人士Joe Brooks創作的作品中,人們能看到臺北中華路上的雜貨商、算命師以及臺北民眾那個年代裏的種種生活禮俗。

  地標轉換到萬華區,距離始建於1787年的“艋舺清水祖師廟”不遠,一幢不起眼的老樓裏有記者要去尋訪的另一個展館——“萬華區史展示中心”。

  展示中心位於二樓,同樣不太大的空間裏,內容滿滿,但分主題、分門類地安排有序,顯見規劃的用心。

  萬華區公所人文課的簡小姐在接待區值班,她把展廳的燈都打開了,還熱情地為記者導覽講解。她告訴記者,展示中心2006年6月正式揭幕,從文物採購到布展、策展,雖然經費有限,但結合萬華當地民間文史工作者的力量,如今不單有展覽,還不定期舉辦講座、實地踏訪古跡等活動。

  萬華的舊稱“艋舺”近幾年名噪兩岸,是早年附近臺灣少數民族使用獨木舟“Manka”的音譯。1709年,陳賴章率領福建鄉民移居至此,其後漸成聚落和市街。在清乾隆末葉至道光初年,這裡憑藉貿易活動的繁盛迅速興起,也奠定了臺北城市發展的根基,當年曾有“一府(臺南)二鹿(鹿港)三艋舺”之説。

  走進這個展示中心,首先便回溯到那個久遠的年代,大大小小的老地圖按時序排列,可以一直延續到最近二三十年的萬華新圖景,配上展板上的文字考據資料,大致就呈現了這個“老臺北”成長與興衰的歷程。

  展示中心還蒐集了許多歷史實物,從中藥櫃、錢櫃、衣櫥,到清水祖師廟的供桌、傳統民居的石木構件,從蒸籠、門牌、廣告畫、房地契、結婚證書、日曆、孩子的課本文具,到縫紉機、腳踏車、電話機、電視機……這些老物件都是百姓日常用品,但正因為稀鬆平凡,卻讓萬華乃至臺北的歷史再現于眼前時更加親近。

  記者在展廳裏還看到不少老照片,也有一些新近的照片,許多就是家庭生活照片,上邊的臉孔都是最普通的萬華居民。記者還發現每張照片都編了號,簡小姐介紹説,人們可以根據編號在資料裏查到照片背後的故事以及照片主人現在的生活。

  記者臨走時,簡小姐又關上了大部分的燈。“來這裡參觀的人這兩年更多了,但還是挺少的。”她似乎有些無奈,而記者在這裡停留的半個多小時裏還真是沒進來一位觀眾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