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探親”之旅:攜“團圓”心情遊走寶島

時間:2011-01-07 14:22   來源:SRC-34

姜蕾 攝

 李鵬衝 攝

  你會覺得有差異,很新奇,會覺得他家的菜比自家的好吃,但絕對不會覺得有什麼疏離感。這就是親情——

  南京東路、徐州路、中山北路、長安西路、和平西路、建國北路……如果單獨看這些街道名,你能猜出是哪座城市嗎?反正我不能。就像在街上聽見有人叫王紅、李建國的名字,我分不出被叫者是不是我認識的那位一樣。這些名字太熟太熟,已成為生活的一個背景,成為構成日常語匯的一部分。上面的這些街道名,全都出自我眼前攤開的這份臺北市地圖。

  2010年12月13日,我們到達臺北的當日,臺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的負責人告訴我們,大陸2010年赴臺旅遊人數達112萬餘人次。如果沒有“鲇魚”颱風的影響,2010年大陸游客突破120萬人次應該沒有什麼懸念,比2009年幾乎翻了一番。

  有媒體稱,期盼已久的大陸赴臺自由行有望於今年清明節左右開啟,首批大陸學生也有望在今年內赴臺就學。這些都將使更多的大陸游客踏上寶島。

  聽不少去臺灣旅遊的朋友回來説,不去臺灣很失望,去了更失望,因為日月潭跟北京的密雲水庫差不多大,阿里山也遠不如大陸的諸多名山美。

  這麼説的人,大多是跟團旅遊,走馬觀花。很少有人真正深入當地,去用心體會日月潭阿里山的陰晴變化,去理解它們對於臺灣人到底意味著什麼,去接觸了解當地的原住民文化。其實,山水從來就不是用來這麼簡單比較的。

  去臺灣究竟看什麼?

  見仁見智。除了山水和美食外,無論什麼年齡段的人,都脫不了一個“夢”字。

  我臆想了一下,對於60歲以上的長者來説,去臺灣應是去圓“團圓夢”的吧?因為那是他們魂牽夢縈的寶島;對於40歲到60歲的人來説,更多是去尋夢,別的且不説,鄧麗君曾在他們青春歲月中留下了最甜最美的記憶;對於30歲到40歲的人來説,三毛應該在他們少男少女時代留下過模糊而又深刻的感動吧?30歲以下的人會有些什麼樣的夢?應該跟明星、文藝片有關。

  我問一個90後,最想了解臺灣什麼。她無所謂地説,美食吧。“你覺得去臺灣旅遊,有什麼不同嗎?”我不甘心地想找出更多能稱之為“意義”的東西。小90後看看我,用一種猜測正確答案的神情,遲疑著説,沒什麼不同呀,要不還有風景?

  沒什麼不同。這也是我在臺灣的最大感受。就像去一個親戚家玩兒,你會覺得有差異,很新奇,會覺得他家的菜比自家的好吃,但絕對不會覺得有什麼疏離感。這就是親情。同源同種。

  因為你是帶著感情去走動的,是去看你的親人生活在什麼環境,有什麼夢想,在分離的一段時間裏彼此發生了什麼故事,有什麼是值得彼此學習借鑒的,有什麼是要相互分享的,有什麼是要通過走動加深理解的。

  讓我們去臺灣探訪那些曾在相當一部分人生命中佔據過重要位置的人吧!

  攻略:

  交通:臺灣各城市間由高鐵連接,從臺北市到高雄市用不了3個小時。在臺北市內,可以選擇捷運,四通八達,費用也不貴。車站環境乾淨、舒適。

  購物:在臺灣人民幣很好用,相比起來美元就不吃香了。一般商家都可以刷卡,而且刷卡也有技巧,刷銀聯卡不需要手續費,要比刷VISA和萬事達卡划算。所以,只需兌換少量新台幣以備不時之需。

  住:臺灣的飯店沒有星級之分。臺灣的民宿很不錯,推薦一試。相關資料在當地旅遊服務機構很容易查到。

  吃:臺灣美食不必多説,解放你的胃和味蕾多多品嘗就好。

  臺灣的電壓是110伏,不過大陸的電器都可以用,頂多帶上多功能轉向插頭就行。如果有特殊需要,在住處向服務人員提出要求一般都會得到解決。

  臺灣西部山路比較多,且崎嶇,最好備暈車藥。

  旅途中避免談論政治及敏感性話題。如遇宗教等團體抗議或活動,請包容,不圍觀,不議論,保持冷靜。

  探訪對象一:張學良 被冰凍的英雄

  地點: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張學良故居

  去清泉是件很辛苦的事——山路蜿蜒起伏,全車人有一半都暈車了。由於歷史原因,通往清泉的山路狹窄,最寬的地方也僅容兩輛中巴會車。嚮導告訴我們,被幽禁在深山中的張學良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了解外界資訊的唯一渠道就是一台收音機。當年進山要入山證,每一個重要位置都有檢查哨。張學良如果被允許見人,也是坐吉普出來,到竹東鎮再換車。

  從竹東鎮沿著南清公路進入清泉,要經過380米長的桃山隧道。隧道原來只有3米多寬,僅能單向通車。現在我們過的隧道雖仍很窄,但為了發展旅遊,已經是當地政府重新加寬加高過的了。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清泉,是個世外桃源式的地方,山清水秀,樹木繁盛並有溫泉流出。上坪溪兩岸由三座吊橋相連。當年,張學良曾在清泉一號吊橋旁拍照留念。

  這裡居住的原住民是泰雅族人,純樸友善。1946年11月3日下午13時左右,張學良與趙一荻抵達此地,住在一棟由日本人設計建造的木板房裏,直到1959年離開。1963年,張學良住的木屋在颱風中被泥石流沖毀,現在大家看到的張學良故居,是新竹縣依據張學良的兩位侄女所提供的500多張照片,在參考相關數據的基礎上易地重建的。

  不過,這樣的世外桃源,對於少帥來説,卻只意味著不自由。在漫無止境的等待跟與世隔絕的無奈中,初到清泉的張學良留下了《幽幽清泉夢》:“山居幽處境,舊雨引心寒。輾轉眠不得,枕上淚難幹。”

  “一個鐵漢柔情的東北少帥,一個影響中國近代史的愛國將軍,在清泉度過了13年幽禁生活。他是一個被蔣介石冰凍的英雄。”張學良故居的館長張傳枝這樣像我們介紹他認識的張學良。

  張傳枝是原住民,他告訴我們,那個時候泰雅族還是以狩獵和採集為生。“我媽媽會採野菜賣給他,我爸爸打到山豬山羊也賣給他,因為知道他們很有錢。”張傳枝説,張學良住在對岸,每天下午4點要“放風”。4個憲兵會荷槍實彈“護駕”。“他過來,我們跟他寒暄也不行,他要到商店買東西也不行,很嚴格。後來他開始邀請隊長每天帶兩個憲兵到他房間打麻將。憲兵輸了就耍賴,讓張打手心;贏了就有錢補貼家用。”兩三個月後,“護駕”的士兵都被他“收買”了。再後來,張學良能每天上午跟原住民上山打獵,下午跟原住民烤肉。

  “他從原住民那兒學到了樂天知命和與世無爭。我們這個地方救了他。”張傳枝説。確實,張學良94歲移民到夏威夷時曾説過,這輩子不會忘記清泉這個地方,“在這裡我把身體弄硬了”。

  在清泉,後來成為張學良夫人的趙一荻給了張學良無盡的溫暖。年輕漂亮的趙四小姐學會了種花、種菜、養雞,學會了縫紉,還跟兩個泰雅族女性結拜成姐妹。這份患難真情打動了張學良的原配夫人于鳳至,1963年,于鳳至與張學良解除婚約。同年,張趙正式結為夫妻。她給張學良與趙一荻的信,如今被珍藏在張學良故居中。那一節的展示被命名為“鳳至成全”。

  二十幾年的幽禁生活到底給張學良留下了怎樣的印跡?後人只能用各自的想像填補失落的歷史空間。從資料上看,1956年張學良皈依基督教,從此不再治史,也不再寫文章。他在1958年8月6日的日記中,有如下記載:“今晨讀陽明先生詩有感,自己賦詩一首:賓士豪放四十秋,錯把方寸任漂流,自家本有乾坤在,何必沿門遍乞求。”

  1959年,張學良搬到臺北居住。2000年6月22日趙一荻女士辭世。第二年10月14日,張學良將軍在美國夏威夷逝世,享年101歲。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