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誰憑著一本書捧紅了張愛玲和沈從文?

時間:2010-12-20 15:37   來源:時代週報

  核心提示:《中國現代小説史》成為經典,夏志清頗為得意的是捧了四個人:張愛玲、沈從文、錢鍾書、張天翼。在他之前,一般現代文學史對這四個人重視不夠。

  張愛玲讀者萬千,要感謝夏志清的發掘之功,《中國現代小説史》中説:“張愛玲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後來夏志清指出:“張愛玲從上海到香港,再到美國,要寫的東西實在是寫不完的呀。可惜她雖長期住在美國,她想寫的資料,還停留在當年上海那段歲月,所以很吃了些虧。”

夏志清教授

  本文摘自:《時代週報》2010年第109期,作者:李懷宇,原題:《夏志清:讓歷史活埋的作家重見天光》

  2010年10月23日,學界在美國紐約舉辦了夏志清九十華誕酒會。夏志清的好友、學生紛紛出席祝賀,馬英九致贈“績學雅范”的賀軸、“臺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王汎森親手為夏志清佩上院士胸章。夏志清以85歲高齡當選2006年第26屆“臺中央研究院”院士,被譽為遲到三十年的榮耀。

  歐美漢學界第一人

  為慶祝夏志清九十華誕,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主編的《中國現代小説的史與學》一書趕在此前出版,此書副題為“向夏志清先生致敬”,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出版。全書撰寫者匯聚了劉紹銘、李歐梵、莊信正等名家,其中有夏志清先生的門生友人、再傳或私淑弟子,也有夏濟安先生的學生和故舊,還有與夏先生時相往來的大陸、臺灣、香港等地傑出學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半數以上的學者都畢業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哥大是夏志清曾經任教三十年的名校,也是夏志清的學術發揚光大的重鎮。

  王德威被視為夏志清的接班人,他認為:“歐美漢學界裏,以涉獵之廣博,影響之深遠,而又在批評方法上能自成一家之言者,夏志清先生可謂是第一人。《中國現代小説史》自初版迄今已經五十年。半個世紀以來,現代中國文學研究因為夏先生和其他前輩的開拓之功,已經成為顯學。不僅學者學生對晚清、五四以降的各項課題趨之若鶩,研究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門。儘管論者對夏先生的專書根據不同理論、政治、甚至性別、區域立場,時有辯詰的聲音。但迄今為止,仍然沒有另外一部小説史出現相與抗衡,則是不爭之實。”

  劉再復作為夏志清的老朋友,專門寫信熱情讚頌夏氏兄弟為文學研究界的“兄弟雙子星座”。劉再復的女兒劉劍梅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導師是王德威,可謂夏志清的再傳弟子。劉再復説:“我喜歡夏志清先生的性格,他是很率直的人。夏先生最大的功勞是讓歷史活埋的幾個作家重見天光,特別是張愛玲。但是不能説張愛玲什麼都好,我認為她是一個夭折的天才。她在早年寫的《金鎖記》和《傾城之戀》是天才之作。”

  夏志清1921年生於上海浦東。父親讀的是吳淞商船學校,卻一生從商。夏志清1942年自滬江大學英文係畢業時,自稱“當代中國小説,簡直不看,一直在研讀西洋文學”。夏志清的長兄夏濟安也是著名學者,去世時四十九歲。

  1946年9月,夏志清隨長兄夏濟安至北京大學擔任助教,寫了一篇研究英國詩人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論文,脫穎而出,取得留美獎學金。當時胡適從美國返回北大任校長,夏志清恰因留學之事有了和胡適面談的機會。關於那次面談的印象,夏志清説:“胡適看不起教會學校,一聽我是滬江大學的畢業生,就大失所望。他對英美文壇的行情不熟悉,他説美國大學英文係的正派教授最討厭艾略特(T.S.Eliot)、龐德(Ezra Pound),這是二十年前的老話,早已站不住了。那時候艾略特已經公認是英美的首席詩人、批評家。”但夏志清晚年自認對胡適越來越佩服。

  對《阿Q正傳》的評價

  夏志清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獎學金赴美深造,1952年獲耶魯大學英文係博士學位。當年夏志清隻身從中國赴美國留學,要乘車往耶魯大學所在的紐黑文(New Haven)時,著名學者蘭蓀教授親自開車送他到火車站。夏志清後來説:“我乘船來美,帶了一鐵皮箱書。抵達舊金山後,又買了一架打字機,沒有人接送,簡直難以行動。留居美國已五十三年,還沒有第二個長者詩人學問家為我這樣服務過,至今每想到蘭蓀,還是不知如何報答他。”

  1952年,夏志清取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後,獲得洛氏基金會三年贊助,從此“過了三年無拘無束、讀書寫作的生活”。1961年,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説史》由耶魯大學出版。

  對於《中國現代小説史》一書,夏志清説:“我開始是研究西洋文學的,從做學問開始,當年真是沒有時間去研讀中國文學的。我是拿到博士後,才去仔細審讀中國現代文學,就不容易像當年中學生一樣被感動而叫好了。我原先是要寫一部現代文學史的,發現早期白話新詩寫得這樣壞,簡直無法作評,倒是小説比較耐看,就認真去寫一部小説史吧。”

  當年耶魯大學所藏中國現代小説很少,哥倫比亞大學因為開發得早,這類藏書比耶魯大學多,夏志清便每個月到哥倫比亞大學一次。夏志清不怕書看不完,對名家的作品,一本一本仔細看下去,當發現一個新作家時,極為開心。他認為:“中國文學史最不好就是抄人家的,人家這樣講,你也這樣講。我是不跟人家走的,自己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我西洋文學的根底好,看的書也多,寫出來的評論,較有分量。《中國現代小説史》有個好處,每一個人都不一樣,是有個人觀點的第一本。”

  《中國現代小説史》對魯迅、茅盾、老舍、沈從文、張天翼、巴金、吳組緗、張愛玲、錢鍾書、師陀等作家有專章論述,成一家之言。夏志清到晚年見解依然清晰,對一些名家的看法獨出心裁,他説:“我批評魯迅的話,別人不懂的,魯迅的小説不錯,《阿Q正傳》不太好,滑稽太多了。”“老捨得《四世同堂》抗戰以後為評者大捧,惟我獨表異議。”“茅盾開頭很好,我很歡喜他。後來就不大好,一個人根據一條路線寫小説,這就不行,我一看就看出來。中國人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不能因為小資産階級就要罵一通,這是不通的。”

  在寫《中國現代小説史》時,夏志清在圖書館沒有看到蕭紅的書,故沒有為蕭紅寫專論。後來他看了蕭紅的書後,“發現蕭紅好得一塌糊塗!蕭紅真是偉大,茅盾曾為《呼蘭河傳》寫序,其實茅盾哪能寫出像《呼蘭河傳》這樣讀後回味無窮的作品。”日後夏志清想補這個遺憾,碰巧那時葛浩文正在寫蕭紅的博士論文,夏志清覺得假如自己先有文章刊出,葛浩文的博士論文就更難寫了。因此,夏志清改評端木蕻良,讓葛浩文有充分的時間把論文寫完。

  唯一沒捧紅的是張天翼

  《中國現代小説史》成為經典,夏志清頗為得意的是捧了四個人:張愛玲、沈從文、錢鍾書、張天翼。在他之前,一般現代文學史對這四個人重視不夠。

  張愛玲讀者萬千,要感謝夏志清的發掘之功,《中國現代小説史》中説:“張愛玲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後來夏志清指出:“張愛玲從上海到香港,再到美國,要寫的東西實在是寫不完的呀。可惜她雖長期住在美國,她想寫的資料,還停留在當年上海那段歲月,所以很吃了些虧。”

  《中國現代小説史》中認為“《圍城》比任何中國古典諷刺小説優秀”。1976年1月3日,夏志清寫了一篇《追念錢鍾書先生》,事緣宋淇寫信告訴他“錢鍾書先生去世了”。後來知道是誤會,夏志清和錢鍾書在哥倫比亞大學見面後,便寫了《重會錢鍾書紀實》。等到錢鍾書逝世,夏志清又寫了《錢氏未完稿〈百合心〉遺落何方?》悼念他。夏志清説:“錢鍾書對我很好,很感激我,他是在義大利看見我那本《中國現代小説史》的,一看到,就大為感動。本來內行都知道他才高博學,可是在1940年代末期,上面有意要打擊他,他的小説就沒人看了。後來大捧他是我的書發行以後。錢鍾書就是寫信太捧人了,客氣得一塌糊塗。錢鍾書待人過分客氣,但對我真是當知心朋友看待的。”錢鍾書給夏志清的信中稱道:“文筆之雅,識力之定,迥異點鬼簿、戶口冊之倫,足以開拓心胸,澡雪精神,不特名世,亦必傳世。”

  《中國現代小説史》中大讚張天翼的才華,但是張愛玲、沈從文、錢鍾書都紅了,唯獨張天翼未紅。夏志清指出:“張天翼腦子裏資料豐富,諷刺天才!沈從文和張天翼兩個人才太高了。可張天翼就是不紅。真奇怪,多少人捧沈從文。張天翼一個都沒有,左派朋友一個都沒有為他講話,沒有人響應的。很可能,他奉命改寫兒童文學,對整個文壇就沒有影響力了。”

  夏志清1962年應聘為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文係副教授,1969年升任為正教授,1991年榮休後為該校中國文學名譽教授。他揚名海內外的兩部英文專著是《中國現代小説史》(1961年初版,1971年增訂)和《中國古典小説》(1968年),後來又出版新著《夏志清論中國文學》(C.T.Hsiaon Chinese Literature,哥大出版社,2004年)。夏志清説:“我改治中國文學之後,並未忘本,西洋文學仍是我治學關注的一部分。當今有特別好的歐美文學作品、文學批評著作,我是盡可能要去閱讀的。我仍在繼續研究中國古今小説,我的新著《夏志清論中國文學》寫了不少篇明清小説的論文,不僅是《中國古典小説》裏那六大名著。我評論《鏡花緣》、《老殘遊記》、《玉梨魂》等近代小説的文章,皆見《夏志清論中國文學》。我的研究主題早已不是張愛玲、沈從文這些現代作家了。我要研究三本英文專著裏尚未討論到的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的小説名著。”

  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説史》翻譯成中文,不得不提到主持者劉紹銘之功。對這位比自己低半輩的老朋友,夏志清説:“劉紹銘可靠,編了好多中國文學讀本,他對我很好。”而在夏志清九十華誕之際,劉紹銘也專門寫文章祝賀:“夏公在《小説史》以最大的篇幅給張愛玲定位,推許她為‘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不但是離經叛道,更是駭人聽聞。其實夏先生看魯迅、張愛玲,用的是類同的標準,著眼的是作品的文學本質,the intrinsic literary value。錢鍾書、沈從文、張天翼、吳組緗,這幾位在大陸主流評論中頗受冷落的小説家,因受到夏公的品題,贏得‘後八股’時代的讀者對他們另眼相看。”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