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另一方面,制度缺失帶來的貪污腐化、徇私舞弊,是造成戰鬥力急劇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有本書名叫《道鹹宦海見聞錄》,作者張集馨是清朝道光九年的進士,最高職務是代理巡撫(代理省長)。這部書記載了他為官30年官場上的所見所聞,其中對軍隊的腐敗現象做了深刻的揭露。
他説,自己在任陜西代理巡撫時,從陜西長武到潼關500多公里,有營而無兵,甚至看城門的還要現雇保安,每天要支付100文錢。在榆林,綠營之中,士兵穿得像個乞丐,為了換酒喝,竟然將軍械賣了。綠營一標(相當於現在的團)有3000余兵,卻只剩下十分之一,其他都做生意去了。
他又説,福建那裏,鄉里強淩弱、眾暴寡的現象嚴重,老百姓為了免於壞人禍害,就去當兵。因為只要在綠營中當了兵,就可以在家裏挂一盞營燈,這樣壞人就不敢滋擾了。如果壞人再來滋擾,按規定,欺負普通百姓,官府可以不管,但是如果欺負綠營兵家屬,官府一定要管。可是,想當兵的人多,必須要先賄賂軍官,或者拿十幾兩、幾十兩銀子才行。軍官通常要看想當兵的人家裏的富裕程度來定要的銀子多與少。
威海衛中國軍官
本文摘自:《文匯讀書週報》2010年3月26日,作者:馬駿,原題:《晚清軍事揭秘》
説到大清朝,我們總是將它與那段喪權辱國的歷史聯繫在一起,衰弱的國力、麻木的人民和昏庸無能的清政府為大清的歷史涂上了半壁黑色。但是當我們重新翻開這296年的厚重歷史,還是能夠看到它前半部分的輝煌,能徵善戰的康熙率領皇家軍隊平定三藩之亂、準噶爾叛亂,收復臺灣,打出了完整的江山,也帶出了一個千古留名的“康乾盛世”。但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到中法戰爭,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幾乎每打一次仗,都要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我們不禁想問,晚清時期中國的軍隊究竟出什麼問題了?清政府又是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的?最終的效果又是怎樣的呢?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文化中國》欄目邀請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部教授、博士生導師馬駿對此作了講述。
腐敗,打垮了曾經強大的清軍
“康乾盛世”之時,清朝曾是擁有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武裝力量之一的國家。比如康熙年間的中俄雅克薩戰役,當時康熙派清軍3000余人進抵雅克薩城下,將城圍困起來,勒令沙俄侵略軍投降,對方不理。8月,清軍開始攻城,後考慮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薩,必待援兵,且考慮到隆冬冰合後,艦船行動、馬匹糧秣等不便,於是在雅克薩城的南、北、東三面掘壕圍困,在城西河上派戰艦巡邏,切斷守敵外援。侵略軍被圍困近年,戰死病死很多,826名侵略軍最後只剩66人。雅克薩城旦夕可下,俄國攝政王索菲亞急忙向清請求撤圍,遣使議定邊界。清答應所請,准許侵略軍殘部撤往尼布楚。雅克薩反擊戰結束後,雙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7月24日締結了《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裏江以東地區均為清朝領土。
清朝的軍制基本分“八旗與綠營”。“八旗”基本是滿族人自己的軍隊。正黃、白、紅、藍四旗和鑲黃、白、紅、藍四旗,加起來一共八旗。
“八旗”建立於清兵入關之前,它是滿族人特有的兵民合一與軍政合一的制度。後來,隨著戰事的擴大,滿族八旗的兵力不夠,又將蒙古族人編為蒙八旗,將在進關前收降的明朝軍隊編為漢八旗。共24旗。進關後,滿族成為中央政權的統治者,管轄著全國1700多個廳州縣,為保證有兵可使,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採取“以漢養漢”的政策,把進關後俘虜與歸降的漢族軍隊編為獨立編制的軍隊,用綠旗為標誌,故為綠營兵,也就是我們所説的綠營。八旗和綠營,統稱為大清的武裝力量。
道光二十年,清朝總人口達412814828人,軍隊總員額為80萬人,人口與軍隊分別是清初的2。5倍和3倍。
一個強大的軍隊背後肯定需要更強大的經濟支援。於是有人就説,後來清軍對付不了洋槍洋炮,是因為政府沒錢了。其實大清有錢,養軍不差錢。據有關史料,到1820年道光皇帝繼位時,中國的GDP總量還佔世界GDP總量的32。9%。既然不差錢,為什麼軍隊的戰鬥力卻極其低下呢?鴉片戰爭初期,英軍僅僅1996人,卻幾乎打敗了當時廣東清軍無敵手。整個鴉片戰爭期間,英軍不過2萬人,卻打得清朝簽訂城下之盟。這涉及到一支強大軍隊生成的最根本的條件,那就是建軍的核心問題!大清的GDP高,富有,這是硬體,用今天的話講,就叫硬實力!然而,光有硬實力,並不能使一支軍隊強大起來,還需要軟實力。
軟實力指的是制度、機制、觀念、價值觀等等。大清國初期的那支強大的軍隊,就是被這個軟實力的病一點一點地給弄得不堪一擊了。
腐敗的軍官們
我們先來看看軍官的狀態。軍官是軍隊的魂,士兵是靠軍官指揮作戰的。沒有軍官,軍隊就是烏合之眾。然而,晚清的軍隊就是一個沒有魂的軍隊。
八旗兵是清朝的“經制之師”(正規軍),最為精銳的主力部隊,清朝是靠這支軍隊定天下的。最初的八旗兵非常了得,他們大抵是能騎善射,勇於征戰的。可是,到了後來,當他們進入和平年代後,隨著家族繁衍,人越來越多,八旗成員發生了分化。“旗下人”都非常會享樂,十分怕勞動。當時男的打茶圍,喝花酒,玩票,賭博,鬥蟋蟀,放風箏,玩樂器,坐茶館,一天到晚盡有大量吃喝玩樂的事情可忙。甚至八旗的軍官都不會騎馬了。按照大清規定,文官可以坐轎,但是武官不能坐轎,武官只能騎馬,目的就是要武官不要忘記根本:我們的祖宗是馬上取天下的!如果哪一個武官坐轎,一旦被御史參一本,皇帝會將其充軍的。然而,到了晚清,許多武官都坐轎,而不騎馬。
再來看綠營兵的情況。綠營以步兵為主,也有部分騎兵和水軍。嘉慶時有綠營兵66萬人。綠營的最高武官為提督,最高戰術單位為鎮,基本編制單位為營。綠營兵駐防全國各地,遇有戰事則從各鎮中臨時抽調成軍。綠營的將官由兵部直接管理,將官不能直接統兵,只到戰時臨時撥給部隊,而統兵之將多由文官擔任,文臣不知兵,以文制武。綠營兵制雖然很好地防止了武將專權,但由於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遇到戰時臨時抽調成軍,上下不相習,號令不一,各自為戰,敗不相救,導致兵敗如山倒的慘狀。
另一方面,制度缺失帶來的貪污腐化、徇私舞弊,是造成戰鬥力急劇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有本書名叫《道鹹宦海見聞錄》,作者張集馨是清朝道光九年的進士,最高職務是代理巡撫(代理省長)。這部書記載了他為官30年官場上的所見所聞,其中對軍隊的腐敗現象做了深刻的揭露。
他説,自己在任陜西代理巡撫時,從陜西長武到潼關500多公里,有營而無兵,甚至看城門的還要現雇保安,每天要支付100文錢。在榆林,綠營之中,士兵穿得像個乞丐,為了換酒喝,竟然將軍械賣了。綠營一標(相當於現在的團)有3000余兵,卻只剩下十分之一,其他都做生意去了。
他又説,福建那裏,鄉里強淩弱、眾暴寡的現象嚴重,老百姓為了免於壞人禍害,就去當兵。因為只要在綠營中當了兵,就可以在家裏挂一盞營燈,這樣壞人就不敢滋擾了。如果壞人再來滋擾,按規定,欺負普通百姓,官府可以不管,但是如果欺負綠營兵家屬,官府一定要管。可是,想當兵的人多,必須要先賄賂軍官,或者拿十幾兩、幾十兩銀子才行。軍官通常要看想當兵的人家裏的富裕程度來定要的銀子多與少。
但當兵也得看身體素質的,於是那些不能勝任當兵的人,取得了兵役後,又雇窮人入營代替他們辦差。一時間,社會上有了專門替人到兵營裏當差的人群,如同現在大橋下面等僱主的打短工者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