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抗戰代價:全民族的慘痛記憶

時間:2010-08-20 08:29   來源:《解放軍報》

  徐焰用史實講述了蔣介石政權在抗戰中由“不抵抗”、“倉促應戰”再到“消極坐等勝利”這樣一個過程。

  1931年9月,日本關東軍以2萬多人突襲東北。儘管當地有十幾萬中國正規軍,但無論南京政府還是東北軍都採取“不抵抗主義”,很快丟掉80萬平方公里土地。國民黨當局及其辯護者為此辯解説,是因當時“未準備好”而不能對日作戰。且不説這種背棄了軍人衛國守土基本職責的理論荒謬至極,單從軍事角度看,日軍不戰而得富饒的關東大地後,5年間其經濟産值便增長1倍,對華的實力優勢又進一步加大,中國拖延再戰豈不是更不利嗎?

  日本在九一八事變後得寸進尺,1932年又發動進攻上海的一二八事變,1933年突破長城並直逼北平、天津,國民黨軍隊才開始被動抵抗,結果又簽訂屈辱的退兵讓地條約。這樣的“消極抗日”政策即使在國民黨內部也引發了眾怒,最終導致了西安事變。

  1937年7月至8月間日軍進攻平津和上海,國民黨政府才開始全面抗戰,不過仍同日本談判希望媾和。後來以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為首的投降派對抗戰喪失信心,竟糾合20多名中央委員、58名將官率60余萬軍隊降日,組織偽政權並充當偽軍,成為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一直拖至1941年12月9日,蔣介石眼見日軍襲擊珍珠港引來美國參戰後,才正式對日宣戰。

  國民黨軍隊與日軍的22次會戰,大都是被動防禦,但中國軍隊廣大將士的英勇精神可歌可泣

  徐焰介紹説,從盧溝橋事變至1938年武漢失守的一年多時間內,正面戰場上國民黨200萬軍隊抵禦70萬日軍,雖一再敗退,但多數官兵表現英勇,裝備劣勢的中國軍隊還能給日軍以許多意外重創。那時,中國僅得到蘇聯給予的3億美元援助,美英因害怕得罪日本而不敢干預。1937年秋的淞滬抗戰是正面戰場最慘烈的一戰,國民政府投入70個師即全國1/3的兵力抗擊日軍。由於上海便於日軍發揮海空優勢,中國軍隊在無險可守的地形上堅守3個月傷亡25萬人,雖殺傷日軍4萬多人,卻因幻想外援而一味被動僵持,終於招致大崩潰。此後,蔣介石採取“以空間換取時間”策略,以節節抗禦的方式進行了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雖然其戰術呆板只防不攻,不過廣大官兵的浴血奮戰精神還是值得稱讚的。

  武漢失守後,日軍因為剛剛攻佔有2億人口的區域,需留半數兵力在後方對付共産黨遊擊力量,兵力不足停止戰略進攻。從1939年至1944年春,國民黨正面戰場與日軍處於對峙狀態。面對共産黨領導的軍隊和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蔣介石集團一再採取政治打擊和軍事進攻的辦法,包括發動消滅新四軍軍部的皖南事變。從1939年至1945年這6年間,在共同抗日的大局下,國共之間的局部磨擦一直持續未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英國需借重中國戰場,3年間提供了16億美元援助,然而“駝峰空運”送到大後方的物資很多又流入黑市,造成軍心士氣日益頹靡。同時,國民黨當局在抗戰末期將美國裝備的部隊又多數放在後方,明顯是保存實力準備內戰。

  回顧和研究戰史,都應該有準確考證出的戰績和數據作為佐證,數據對比和定量分析更具有科學性。徐焰結合自己長期的研究成果説,正面戰場上國民黨軍隊與日軍共有22次大規模會戰,其官兵死傷320萬人。國民黨的官方史書長期稱斃傷日軍276萬,不過到臺灣後蔣緯國主編的《抗日禦侮》一書稱斃傷日軍85萬人。據戰後日本政府的統計,其在關內的“支那派遣軍”傷亡共133萬人(死亡45萬人),再加上在東北和緬甸戰場上的損失,日軍在對中國抗日軍民的作戰中總傷亡約接近150萬人,可認定其中約有一半多損失在正面戰場上。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的犧牲是巨大的,特別是廣大愛國將士在兇殘、強大的日軍面前英勇抗敵、寧死不屈,表現出了偉大的民族氣節,可歌可泣。但是,也要看到,22次會戰中,僅有為取得外援反攻滇緬一役是主動進攻,其餘都是被動防禦。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