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充和表演崑曲
張充和(後)與沈尹默夫婦的合影
《張充和詩書畫選》圖/三聯
曾祖父晚清時官至兩廣總督、通商事務大臣
三姐夫是作家沈從文 二姐夫是語言學家周有光
張充和簡介
張充和,1913年生於上海,少年時在安徽合肥老家接受傳統教育。1934年考入北京大學國文係。1936年任《中央日報》副刊編輯。抗戰初期,在昆明為教育部編中學教科書。1940年轉往重慶,任職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1947年,應北京大學之邀,教授書法和崑曲。1949年移居美國,先在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東亞圖書館工作。1962年受聘于耶魯大學美術學院,講授中國書法,1985年退休。擅長詩詞、書畫、崑曲,並長期擔任美國海外崑曲社顧問。
她出身官宦之家,5歲開始練習書法,97歲高齡仍每天練字;她工詩詞、通音律、能度曲、善吹玉笛,在中國傳統詩詞、書畫、崑曲、音樂等方面均有精湛的造詣;她的姐姐是沈從文的夫人,家族之中不乏文人墨客;她多次在北京、蘇州及美國舉辦個人回顧展,每次都引起轟動……她就是中國文人文化在當代的傑出代表之一人稱“世紀才女”的旅美著名藝術家張充和女士。
由張充和作、旅美藝術史學家白謙慎編的《張充和詩書畫選》日前由三聯書店出版發行。本書收錄了張充和自選詩詞二十首,書法作品二十余件,繪畫作品十余件,是目前國內出版的一部最為全面地展示她的藝術成就的書籍。
九十余高齡仍每日練字
張充和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上有很全面的修養和很高的造詣。她工詩詞,年輕時曾請戲曲專家吳梅先生為她改詞(吳梅先生是蘇州人,為張家世交)。在重慶時,她也曾向沈尹默先生請教詩詞。她還通音律,能度曲,善吹玉笛。張充和自幼研習崑曲,在這方面有很高的成就。1940年,她在重慶主演崑曲《遊園驚夢》,文化界為之轟動,章士釗先生特賦七律一首志感,諸詩人紛紛唱和。
張充和家中不但姊妹眾多,而且從事文字工作的也不少,她的三姐夫是著名作家沈從文,二姐夫周有光是語言學家,如今已經100多歲,仍然著述不輟,而張家親友的著作經常都是由張充和題寫書名。不過,題簽最多的還是沈從文的著作。1988年,沈從文去世後,不少出版社都重印了他的舊作,無論是全集還是選集,或者是紀念沈從文的文集,大多由張充和題寫書名。
書法是張充和一生的愛好。她5歲開始學書,初以顏字打基礎,後兼學諸家,于隸書、章草、今草、行書、楷書皆有所擅。少年時,便為人作榜書。二十多歲時所作小楷,氣息清朗,格調高雅。流寓重慶時,在沈尹默先生的建議下,研習漢碑、古代墓誌,書風轉向高古。今天已是九十七歲高齡的她,不復登臺表演崑曲,也很少作詩賦詞,但依舊每日臨池不輟。
空襲警報拉響之後仍不捨筆
抗戰時期,張充和在昆明、重慶時,小楷寫得很多,不少是在空襲警報拉響之後開始寫的。當時的空襲警報分三種,第一種是告知將有敵機來襲,這時候,開始停止辦公;第二種是告知敵機已經接近,必須下防空洞了;第三種警報拉響,是説明敵機已經到達。由於防空洞就在辦公室旁邊,只有在飛機快到時才下防空洞,所以,張充和的小楷多是在第一種警報拉響後,第二種警報響之前寫的。抗戰時期寫小字多的另外一個原因和磨墨有關,張充和由於少時家境優越,寫字有人磨墨,很小就為人寫大字,甚至題匾額。抗戰時期條件艱苦,當然不會再有人為她磨墨,所以這一時期小字寫得多。
對話編者白謙慎
她的家族有典型富三代富四代特點
家族成員幾乎都從事與文化、文藝有關的事業
廣州日報:張充和和她的家族近年來似乎受到了越來越多關注,比如,她和姐姐被譽為是民國最後的才女,你如何看待她和她的家庭的獨特性?
白謙慎:我其實不太喜歡用民國最後才女之類的詞語,因為,中國實在是地大人多,我們不知道可能還有哪些民國的才女被沉潛了,但是,毫無疑問,她是當代仍然存在的中國傳統文人文化的代表之一。她和她的家庭確實很獨特,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在於,在她這一輩,她們家的家族成員,幾乎所有的人從事的工作或進入的領域都與文化與文藝有關。所以,我説,她的家族有典型的富三代、富四代的特點。
這種獨特性其實從她的父親身上就可以看到,她的父親非常開明,而且很早就接受了西式思想的影響,儘管在他那個年代,有錢人家三妻四妾很平常,但是他父親只有一位夫人,家中子女的婚姻都是自己選擇的,他父親很喜愛教育,尤其很重視對女子的教育,創辦了女子中學,訂閱各種雜誌。張充和的大弟曾在清華大學歷史系就讀,他的另外兩個弟弟一個是非常著名的作曲家,另外一個曾任職交響樂團指揮,而她的三姐夫是大名鼎鼎的作家沈從文,二姐夫則是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這些都體現了張氏家族的獨特性。
廣州日報:對很多人而言,能夠在書法、繪畫、戲劇或者是詩詞某一個領域內取得較高的造詣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你如何看待張充和同時能夠在這麼多的領域內都有較高造詣?在你和張充和交往的過程中,什麼是給你印象最為深刻的?
白謙慎:她身上的這種獨特現象一方面和她的經歷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張充和出生後,就被祖母抱回老家撫養,在她16歲以前接受的是最純粹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與熏陶,此後,才開始接受新式教育,這對於她上述領域的造詣有著很重要的關係。在張充和所涉及的這些領域中,她最喜愛的當數書法和崑曲,其次才是詩畫,而在和她接觸的過程中,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她純粹以玩的心態來做這些事情,她自己就曾説,我這輩子就是玩,她的自娛精神非常強,目前,像她這樣寫字和像她這樣的心態來做這些事情的人極少了。有些人的創作摻雜進了太濃的商業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