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北的垃圾都哪兒去了?

時間:2010-05-24 16:18   來源:東南網

  “真乾淨!”到臺北旅遊的大陸游客被問到第一印象,常常是脫口而出這句話。然而,最讓大陸游客好奇的是,如此乾淨的臺北,怎麼連個垃圾桶都這麼難找啊?

  臺北市市長郝龍斌介紹,“垃圾費隨袋徵收”、“垃圾不落地”是臺北治理垃圾問題的法寶。同時,回收之後的垃圾變廢為寶,則更是臺北人的驕傲。上海世博會上,臺北案例館“資源永續”案例就成功入選城市最佳實踐區,成為關注的焦點。

  “愛麗絲”來了扔垃圾去

  2000年,臺北市家庭垃圾日均排放量還高達2970噸。並且,堆垃圾的地方,常常是蟑螂滿地爬,蚊子蒼蠅滿天飛。這一年,臺北市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垃圾不落地”政策。除了大幅減少公共垃圾桶的數量外,還規定除了可回收的資源物品,民眾需要使用專用垃圾袋,定時定點投放垃圾。

  專用垃圾袋最小的5升容積、2.5元新台幣,最大的120升、60元新台幣,此價格包含垃圾清運費用。如果不使用專用垃圾袋,清潔隊可拒收,偷扔垃圾重罰,舉報者重獎。市政府以垃圾越少、付費越少為誘因,大大提高了市民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的動力。

  等垃圾車是臺灣最生動的社區經驗。不同年齡層、收入和職業的人,都參與這場倒垃圾的“盛會”。每天晚上,當聽到垃圾車放著貝多芬樂曲《獻給愛麗絲》緩緩而過時,拎著大包小包垃圾的臺北市民,紛紛前往指定地點集中扔垃圾。

  垃圾也不是一扔了之這麼簡單。市民還需在家中事先將垃圾做好分類。塑膠袋、舊報紙、廢棄電池、家電用品甚至光碟等等,全部分門別類交給資源回收車處理。而廚房垃圾則直接倒入專門的回收桶裏。最後剩下實在無法回收的垃圾,才以專用垃圾袋包妥,丟入垃圾車內。

  為了詳細地向市民解釋垃圾分類回收的具體辦法,臺北市政府專門製作了各種宣傳資料。例如,廚房垃圾被分為剩菜剩飯類的“養豬廚余”和菜根菜葉類“堆肥廚余”兩種。若將普通垃圾雜物混入廚房垃圾,將被處以罰款。回收的兩類廚房垃圾中,佔少部分的“養豬廚余”將販售給養豬戶,而佔多數的“堆肥廚余”則將委託給化肥廠商處理。

  資源回收人人都要做

  除了日常生活垃圾,為求資源回收最大化,只要具有再度使用可能的東西,臺北市均納入回收項目。比如自行車或老舊傢具等廢棄物,經過臺北市環保局“修護班”的巧手變裝後,便宜銷售給有需要的市民再利用。水溝淤泥經過篩洗出雜質後,可作為填土或栽植用。可燃垃圾剩餘底渣,則委託民間公司作為無筋混凝土、道路鋪面、管溝回填等配料。

  臺北市民日復一日地實踐著“資源全回收”,每一個人的小小努力,造就了這個城市的不平凡。臺北市家庭垃圾排放量較2000年的日均2970噸,下降到2009年的1009噸,減少了67%。資源回收比例也從原來的2.4%提高到45%,掩埋場的使用量已經降到每天59噸。

  由於減量成效顯著,現在,臺北市不但不需要興建原定規劃的第三座垃圾掩埋場,現有的第二座垃圾掩埋場也將於今年底停止使用,實現“垃圾零掩埋”的目標。原來的垃圾掩埋場為回饋地方,已經興建溫泉游泳池,以沼氣發電提供民眾使用。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