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寫真:金門迎城隍 330年文化薪傳

時間:2010-05-17 08:54   來源:中國新聞網

  每年的農曆四月十二,有著330年曆史的金門迎城隍傳統民俗廟會將在金門後浦老街區登場。圖為粧人化粧嘉年華2010年5月15日在金門後浦總兵署前廣場上舉行現場。 中新社發 羅欽文 攝

  每年的農曆四月十二,已經成為了臺灣金門的一個文化符號,一種傳統記憶。在那一天,無論旅居在外是遠還是近,金門人都會回到家鄉,與本土鄉親一起以虔誠之心扶老攜幼迎城隍。

  “迎城隍是所有鄉親的共同美好記憶,從粧人、旗隊、隨香、蜈蚣座,到搭戲棚、扛輦、揚大旗、打鑼鼓等等,都彰顯著金門傳統文化的精彩魅力。”身為金門人的金門縣長李沃土,深知“四月十二迎城隍”對金門人的意義及其文化薪傳的責任。

  “城隍”原指可以防衛野獸和外族入侵、保障人們生命財産安全的城廓壕池,古時被人們奉為城市的守護神而加以崇拜。這就是中國城隍信仰的緣起。金門島上1387年始有城的建制,並於城內設置城隍廟,才有了城隍信仰的開端。

  從明到清,小小的金門島上陸續出現了3座城隍廟。不過,今天的金門迎城隍活動卻是以後浦城隍廟為主角。1680年,島上所設的總兵署遷到現在的後浦,城隍爺也在當年的農曆四月十二分火到後浦奉祀。此後,金門即以這一天為後浦城隍爺生日,舉行民間盛大的慶祝活動,經久不衰。

  時至今天,迎城隍廟會已經演變為了長達一個月的金門國際文化藝術節,多了嘉年華的時代風尚。總兵署前廣場上,島上民眾帶著孩子前來參加粧人化粧比賽,孩子們古裝裝扮,滿臉描紅畫綠,出演自編自導的節目,引得圍觀者喝彩聲、歡笑聲不斷。而且,當晚,這些“粧人”還遊行踩街。

  除了粧人化粧比賽,還有陣頭的“神輦”、“蜈蚣座”體驗以及扛輦轉大人——迎輦成年禮等活動,都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和遊客的參與,使古老民俗有了傳承不衰的生命力。城心感動迎城隍文化展,海峽兩岸節慶文化與觀光學術研討會,傳統戲曲和樂團展演,則釋放了迎城隍活動的文化積澱與張力,為傳統廟會營造了濃郁的文化氛圍。

  跟隨“粧人”遊行踩街,記者先睹了迎城隍活動的熱熱鬧鬧:長長的隊伍穿行後浦老街,浩浩蕩蕩,鑼鼓喧天,龍騰獅舞。“蜈蚣座”的陣頭最為吸引眼球,只見一節一節木板連成一長串,猶如一條蜈蚣般;木板上坐著稚童幼女裝扮的戲劇中人物,由大人抬著遊街,陣容頗為壯觀。

  當然,金門迎城隍活動最熱鬧的還是四月十二的城隍繞境。城隍繞境從後浦城隍廟開始,途經禹帝廟、南門天后宮、福德宮、邱良宮母孝節坊、代天府、北鎮廟、陳氏宗廟、內武廟、外武廟等處處古跡。

  整條香路,延續著金門數百年不變的城隍信仰腳步,展現了兩岸民間信仰的血脈相連以及金門人對城隍爺的虔誠信仰之心。沿著香路一路走來,可以領略金門的歲月滄桑,可以發現金門的文化薪傳。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