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北城南,文學的新地標

時間:2010-05-04 08:22   來源:中新網

  北京的城南,伴隨臺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半自傳體小説《城南舊事》的傳世,以及書中溫馨而親切的生活回憶,成為了永恒的文學記憶。

  臺北的城南,同樣也留下了林海音從北京回到臺灣後的寓居身影。雖然林海音自己沒有寫臺北版的《城南舊事》,但臺北城南一樣是臺灣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地域,尤以同安街、廈門街、牯嶺街一帶,更是人文薈萃,風華無限。

  “知了知了你知不知/島上的巷子有多深/多深是巷子的故事/拉你稚氣的金鋸子/鋸齒鋸齒又鋸齒/試試巷子有多深……”緩緩穿行在臺北城南,心裏默默地想著、念著余光中《聽蟬》詩中的句子,時光倒流,巷弄間的文學風景閃現眼前。

  余光中、王文興、林海音、夏濟安等等許多詩人、作家,都曾寄居、交遊於此,或在此從事文學活動。在臺北城南的廈門街113巷,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質樸生活,蘊育了他的“4個女兒和23本書”。後來,詩人還不時以文字追述那一段生活光景,如“廈門街的小巷纖細而長/用這樣乾淨的麥管吸月光/涼涼的月光/有點薄荷味的/月光”的詩句。

  在城南的重慶南路三段,林海英創辦了《純文學》月刊、純文學出版社,不遺餘力踐行著她的“純文學”理念,並筆耕不輟、提攜後進。就在那裏,她家的客廳,總是高朋滿座,而有“臺灣的半個文壇”之譽。

  臺灣小説家王文興,和臺北城南可以説是最有淵源的了。他在城南的紀州庵度過了他的年少時期,也如林海音一般將居住于紀州庵的生活記憶,寫成了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家變》的重要場景。

  紀州庵,坐落于臺北城南的新店溪畔、同安街底老樹群中,看似荒涼卻埋藏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始建於日本據臺時期的紀州庵,當年只是日本人開設、用於招待高級官員與士紳商賈的日本料理屋及藝伎館,二戰後收歸為政府員工眷屬宿舍;之後屢遭火患和拆除,至今僅剩離屋而已。

  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就在這紀州庵向外輻射的城南一帶,許多藝文媒體、機構諸如《臺灣新生報》、中國文藝協會、藍星詩社、《文學雜誌》、《現代文學》、《國語日報》等,均錯落於此,引領時代風騷,潮涌文學脈動。洪范、爾雅、遠流等知名文學出版社,更在此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推出無數蔚為風潮、足稱經典的文學出版物,鐫刻下臺灣文學出版的輝煌光景。

  老樹依在,紀州庵的歲月風華不再。值得慶倖的是,在臺大城鄉所和同安文化森林促進會的奔走推動下,臺北開始行動,著手修復和保護紀州庵古跡,規劃營造一個文學的新地標“臺北文學森林”。

  一棟嶄新的倣古三層小樓“紀州庵新館”,矗立在紀州庵古跡旁,就是臺北創建文學新地標的起點。為期三個月的“穿越林間聽海音——林海音文學展”,現正在紀州庵新館展出。隨之,“半個文壇,一代風華——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座談會,余光中、王文興主講的“巷道的詩、河岸的小説”人文對談,臺灣文藝獎得主紀錄片放映等系列活動將相繼登場,細説舊時城南印象,釋放城南人文氣息。

  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追隨城南文學之路的足跡,慢悠悠穿街走巷。跟文學一起遊走于城南的福州街、重慶南路、牯嶺街、廈門街、同安街一帶,紀州庵、王文興舊居、余光中舊居、藍星詩社、《現代文學》舊址、爾雅出版社舊址、洪范書店、林海音舊居、純文學出版社舊址等一個個文學地景,歷歷在目,依然可見當年文學風華的歲月留痕。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