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文化:傳統在流行中傳承

時間:2010-04-27 08:24   來源:人民日報

  從瓊瑤、鄧麗君到白先勇、賴聲川以及周傑倫,都做到了以流行的形式將傳統文化演繹得深受大眾歡迎。他們的成功,有力地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力與魅力。

  臺灣流行文化在大陸及全球華人社會中有著廣泛的影響,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與時俱進的一個印證。在臺灣的流行文化領域中,中華傳統文化處處閃耀著不可磨滅的光輝。

  1895年之後長達五十年的時間裏,日本佔領臺灣為殖民地,強力推行“皇民化運動”,試圖全方位地將臺灣人改造成“新日本人”。然而,臺灣居民除了少數原住民以外,絕大多數來自大陸,他們始終保持著祖先帶來的漢文化傳統。面對日本殖民政府關閉書院、廢止漢文、推行日語、撤廢中國寺廟偶像、強制日本神社參拜、禁止傳統風俗、改稱日本姓名等滅除中華民族文化的高壓措施,一批批有良知、有勇氣的知識分子以保存漢文化與儒學思想為己任,通過著書、講學、結社等,挽救民族文化的危機。這樣,臺灣從清代就已萌生的文社、詩社等儒學組織,在“日據時期”的異族統治下反而更加彭勃興盛。

  臺灣先輩志士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奮力保護及臺灣“光復”後大力推行的 “去日本化”措施,避免了中華文化在臺灣因日本殖民統治而形成斷層。

  我們所熟知的臺灣流行文化,自上世紀80年代起涌入大陸,其“流行風”由作家瓊瑤、張愛玲、古龍,詩人席慕容以及鄧麗君、羅大佑、齊秦等一批流行歌手席捲而起。

  提起瓊瑤,人們自然會想起纏綿動人的愛情、清純美麗的林青霞、楚楚動人的劉雪華和精靈古怪的趙薇。他們演繹了一個個不食人間煙火的飄逸愛情,唯美得沉醉了幾代人。記得當年以瓊瑤劇為主的臺灣電視劇《幾度夕陽紅》、《婉君》、《青青河邊草》、《還珠格格》等播出時,都曾掀起收視熱潮。瓊瑤式愛情,讓不少癡迷的青少年品嘗了早戀的青澀,這一度被視作負面影響。然而,瓊瑤的通俗小説在傳統文化傳承上的正面作用卻不應忽視。瓊瑤筆下的男女主角們,都受過良好的國學教育,往往詩詞歌賦隨手拈來,這令當時國學知識貧乏的我們在著迷之餘,紛紛記誦。瓊瑤迷的作文水準,多半不賴。瓊瑤小説中的詩詞,以及金庸、古龍等武俠大家所描繪的禮義、誠信等傳統理念,作為流行文化,意外成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者在學生時代普及率最廣的國學課外教材。

  傳統文化一旦被巧妙地運用在影視歌等流行文化的舞臺上,往往就散發出獨特的魅力。比如電影《英雄》在海內外熱映之後,一股“古琴熱浪”隨之襲來;“女子十二樂坊”使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樂隊所使用的中國傳統樂器二胡曾在日本賣到斷檔。

  若論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的成功結合,臺灣可謂走在前列。新世紀以來,臺灣這類風格的戲曲、舞蹈、話劇以及流行歌曲紛紛赴大陸演出,吸引了大批年輕觀眾熱捧,給傳統戲曲和舞臺界帶來陣陣“流行風”。

  臺灣的戲曲藝術家們為傳統戲曲在現代的傳承不遺餘力。著名劇作家白先勇認為,要把崑曲的抽象、寫意、抒情、詩化這套美學保留下來,並賦予現代、青春的面貌,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依據這種理念,白先勇精心打造的崑曲青春版《牡丹亭》在大陸一經上演即深受歡迎,票房火爆。白先勇曾表示,大學校園裏年輕人對該劇報以的極大熱情,讓人們看到了把崑曲的“青春”找回來,並傳承下去的希望。

  對於時下的青少年,尤其是80後、90後,除了歐美和名導的大片、明星演唱會,話劇舞臺似乎很難吸引他們的關注。臺灣著名導演賴聲川再度創造奇跡,將現代話劇《暗戀》與古典劇《桃花源》巧妙結合成舞臺劇《暗戀桃花源》,2006年風靡北京等十多個城市,引發年輕人觀演狂潮,使通常較為冷落的話劇演出座無虛席、一票難求。劇院經營者不由慨嘆:“看來,有好的劇目就不愁年輕觀眾不進劇院!”

  雖然現代舞演出的票房通常不盡人意,一些負責市場策劃的經理甚至不敢貿然引入此類項目。但臺灣的林懷民去年7月攜“雲門舞集”赴京演出,帶來了現代舞舉世無雙的驚艷。

  林懷民創作的起點也是“立足於中國古典文化,用中國元素感動世界”。莊子的《夢蝶》是他第一部作品的靈感來源。《紅樓夢》、《白蛇傳》、《九歌》、《水月》、《行草》等劇目的靈感也全部來自中國傳統文化,卻又採用現代舞的形式表達。尤其是舞蹈《行草》,已經脫離了早期符號式的運用,用身體、音樂、美術,將中國書法的空靈意境和優美神韻揮灑得自如傳神。有媒體記者看過雲門舞集的表演後不禁感慨:“這才是舞蹈,中國舞蹈!”

  曾在臺灣倍備熱捧的布袋戲和歌仔戲,皆源於大陸,內容歌頌的都是“忠、孝、節、義” 的中華民族精神,但上世紀七十年代後,逐漸沒落,不再流行,挽救鄉土戲曲成為了臺灣人民所面臨的問題。臺灣的明華園歌仔戲劇團大膽創新,充分運用現代舞臺表現手段,使傳統鄉土的歌仔戲煥發出新的魅力,再受歡迎。布袋戲也借現代的手段而重新火爆。

  流行歌曲對當代青少年的影響之大毋庸置疑。著名香港音樂人黃被稱為“流行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笑傲江湖》主題歌《滄海一聲笑》深受廣大歌迷喜愛,其歌詞卻是完全以古代漢語寫成,主旋律就是中國古代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有評論指出,黃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將自己深厚的古文功底穿插應用到流行歌曲的創作中。筆者在行文間打開百度流行歌曲500強排行榜,前四名竟然都是臺灣歌手(周傑倫、蔡依林、吳克群和楊丞林)。如今,臺灣歌壇深受西化、日化、韓化的潮流影響,但仍有不少流行音樂創作人,致力於中華民族古典文化在現代流行音樂中的傳承。最為成功者,當推周傑倫及其拍檔方文山。

  周傑倫和方文山執著追求中國古典文化與流行元素相結合密不可分,我們不妨體會一下《青花瓷》這首歌,其曲聽來古箏撩撥,牙板清脆,琵琶淙淙,流淌而出的“中國風”分外動人;其詞則用“素胚”、“仕女”、“漢隸”等系列古典詞彙描摹了傳世青花瓷的絕美風采──“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再加上周傑倫採取的唱腔略帶江南戲曲的韻味,柔情而古樸──“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在潑墨山水畫裏……” 我們看到,從瓊瑤、鄧麗君到白先勇、賴聲川以及周傑倫,都做到了以流行的形式將傳統文化演繹得深受大眾歡迎。他們的成功,有力地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力與魅力。尤其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情勢嚴峻的今天,面對西方及韓日文化的強勢衝擊和網路時代的影響,我們熱切期盼海峽兩岸的流行文化領域,涌現更多富涵民族傳統文化元素的精品,于潛移默化中吸引我們的青少年在追逐現代流行的同時,亦懂得聆聽和追尋“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這種我們民族文化所獨有的殊美意境。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