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汪道涵之子:臺灣農業經驗足眼界廣 值得學習

時間:2013-01-31 16:20   來源:山西晚報

  他是已故海協會前會長汪道涵的次子,上海向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承父業,他立下宏願,以系統化工程推動兩岸農業合作。在雲南,他的基金會擁有20萬畝農業園區,是臺灣農業在雲南推廣種植的試點。他,就是汪致重。

  1月27日,應晉中農民的邀請,汪致重先生來到山西,在上世紀70年代被譽為“小大寨”的昔陽縣石坪村,在田間地頭向老農深入淺出地講解啥是坡地精緻農業,高效農業該咋幹。

  “我得讓農民們想想,腳下的煤挖完了,大傢夥兒靠啥過日子?”對於山西這個有得天獨厚煤炭資源的省份來説,汪先生認為,用眼前的能源收入反哺農業,為明天農業永續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功在當代,利在韆鞦。

  在汪先生離開山西前,本報記者對他進行了獨家專訪。

  1 臺灣農業需要細琢磨

  記者:汪先生,您好。

  首先感謝您對山西農業的關心,感謝您專程來山西,用臺灣先進的農業生産模式對接山西農業,為山西農業高效發展出謀劃策。

  汪致重(以下簡稱汪):太客氣了。

  這次是昔陽縣石坪村的老百姓邀請我,為村裏的農業發展把脈。關心農業的人都知道,多年來我一直致力於臺灣與大陸農業技術交流合作,重點在於技術。向陽基金會在雲南有一片20萬畝的農業園區與臺灣合作搞農業試驗田。去年,我將臺灣一半以上的農業專家請到雲南,請他們進行指導,主要研究物種的選擇、種植技術以及生物科技發展、品質檢驗標準。

  記者:聽説您剛剛率隊從臺灣研習歸來。

  汪:是的。上海向陽公益基金會是我與辜振甫的女兒辜懷群于2011年共同在上海發起的,用於促進海峽兩岸農業、醫療、衛生、教育、文化方面的合作,我多次前往臺灣學習農業。

  本月中旬,我率雲南省楚雄州農業考察團赴臺研習,整整10天。我們參訪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地農會與果菜生産合作社,對臺灣香蕉研究所、屏東檸檬運銷合作社、香草園、蘭花園以及枋寮農會等地進行考察。了解臺灣在香蕉産業上的歷程以及消長;了解果農們如何透過團體的力量,將檸檬運銷上市並取得更好的價錢;研究他們造福農民、發展農業的機制。

  臺灣農業發展經驗足、眼界廣,很多方面值得學習。我們與基層農會、合作社、産銷班人員、農民、生科人士座談,互動熱烈。我們對種植技術、農會組織制度、農業結構、産銷班與合作社以及農戶的關係進行考察,所有參訪人員受益匪淺。

  記者:對臺灣農業,我知道您有句名言“臺灣農業需要細琢磨”,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

  汪:我給你舉個例子,就説一種水果吧,蓮霧。

  臺灣本地原來土生土長的蓮霧個頭非常小,而且不甜不脆。經過臺灣農民精心研究,科學種植培育,合理施放生物肥料,現在的蓮霧已經像蘋果一樣大小,色澤紫紅,香甜脆口,行銷全世界。

  以前到雲南,大家都跟我説臺灣的蓮霧在雲南可以種,而且非常好吃。拿出來一看,小小的一顆,下面還是青色的,上面就像女孩子抹了一星胭脂,樣子丑極了;掰開,裏面還有兩個又大又硬的籽兒,外皮厚還裂口子。就這賣相,雲南人已經感覺很好了。這次到臺灣,吃了吃人家種的,他們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蓮霧。臺灣的種植技術很複雜的。

  細琢磨,要琢磨臺灣先進的農業種植方式與理念。

  臺灣種植技術的精緻程度,大陸差很遠。僅一項農肥的運用,就遠遠超過大陸的理解。不是説你把臺灣物種帶回大陸,挖個洞、噴了水,就可以叫臺灣物種。

  記者:臺灣的哪樣農作物,您最喜歡吃?

  汪:都很好吃,不僅是蓮霧,檸檬、巴樂、釋迦,我都愛吃。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