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大陸人看臺灣:並非處處出彩 大陸無需妄自菲薄

時間:2012-12-07 10:2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陸很多人心中對臺灣寶島的美景、人文環境心嚮往之。臺灣《旺報》7日刊載北京袁舫的投稿文章指出,其實臺灣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處處出彩,大陸人其實無需妄自菲薄。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好,好過大陸。”

  握著粉紫色小本的旅行者説出這句話的背景有很多種:丟了的錢包有人循著裏頭洗衣單據送回酒店前臺;問路時受寵若驚,對方可以為你畫張臺北市中正區的地圖;在誠品敦南店看書看到夜裏兩點,找回大學圖書館的感覺讓人感慨萬千;除了房價,一切都便宜,有上百種好喝的飲料……離開之前,坐巴士去機場時,眾人下車時對司機先生説的那聲“謝謝”,幾乎是擊潰你的最後一根稻草。

  臺灣電影愈發單一

  大陸游客體察到久違的人情味以及嚮往中遲遲未來的秩序感,所以生出許多感慨──那是個更好的地方。

  表層的認知很難深入肌理。所以,在韓寒寫出《太平洋的風》之後,亦有臺灣同胞寫出回應文章《臺灣沒有你們想像得那麼好》,大約能説明一二。此文旨在提醒大陸游客,你們看到的好,是臺灣經濟騰飛之後幾十年裏不斷自我修正的結果──這個修正有社會規範的作用,也是人們的自省,整個過程不容忽略,而臺灣目前還存在許多問題,依然處於不斷的調整之中。

  我們今天要談的,不單是社會生活層面,雖然説兩岸溝通越來越多,但對臺灣的一些評價是有待商榷的。

  在建構對臺灣的想像的過程裏,電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楊德昌與侯孝賢是許多人的文藝啟蒙,與之相伴的是朱天文、朱天心的文字,羅大佑的歌。楊德昌與侯孝賢同年出生,成長于臺灣社會生態最複雜的、無法複製的年代,本省人、外省人、原住民的矛盾交織在小小的島上,只佔17%的外省人裏包含了多個不同省籍的同胞,就像《牯嶺街少年事件》裏演的那樣,好多種鄉音混雜著,社會事件以普通人無法預測的形態層出不窮,在這樣的環境滋養下的導演們,視角獨特,表達方式也獨樹一幟,那一代臺灣電影人的作品成為文藝啟蒙亦是情理之中。

  但近幾年的臺灣電影也許背負不起前輩的盛名。除去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絕大多數作品沉溺在對青春無休止的細緻描述、回顧或批判中,類型稀少到無法也無需為臺灣電影做出“喜劇、倫理、愛情、動作、歷史、懸疑、驚悚、科幻、魔幻”這樣的分類。同為彈丸之地的香港,不論品質高低,至少還是産出不同類型作品的。早年間作為文藝必修課的臺灣電影,到了本世紀,雖然第一眼看上去依然文藝,但從精緻的鏡頭中,看到的東西愈發單一,也愈發淺白了。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