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朋友説:花十天觀光,臺灣很完美;用半年生活,臺灣很真實。在寶島登陸一週,我完全能理解為何遊客愈發高傲挑剔的目光,在這片土地紛紛柔和、謙恭起來。
你是我缺失的部分。這是邂逅時生出許多好感的一大關鍵因素。而交往時間的限制,是“一見鍾情”的最佳保鮮劑。多一分鐘的停留,就意味著多一種質疑與詰問。
這裡的大街小巷太整潔,這裡公車司機一疊聲的“謝謝”太禮貌,這裡見你焦慮神色便主動詢問能否幫忙的行人太熱情,這裡的便利商店店員服務太週到,這裡的捷運站太便利,這裡的臺灣小吃店太密集可口,這裡的臺妹笑容太甜,這裡風景與人的組合太協調,這裡的生活太不緊不慢……
這些對於匆匆一瞥的觀光經歷而言太足夠。足夠你一邊擺出一堆風光旖旎的相片和造型別致的紀念品,一邊和別人聊起對岸的空氣太完美。
但是對於偶然在校園網瞥見通知,便瞬間決定來到這裡的大陸交換生來説,半年為期,這一切都不會足夠。
還記得交流名單公佈的那晚,風雨交加,跑去聽臺灣學者薛仁明的講座。兩個小時並不具備巨大的資訊量,但其意義可以重要到讓我只花一分鐘作出決定,且認為“是值得的”。薛仁明提出很有趣的概念,顯性臺灣與隱性臺灣。一個運作良好的社會,應該處於顯隱相通的交流狀態。
我當時就想,如今大陸人對於臺灣的認識也是於人雲亦云的表層。我們所折服的淳樸民風,所羨慕的文化礦藏,所覬覦的新鮮空氣,背後一定有一個溫良恭謹又自在活潑的隱性精神。而這一面又為何形成,時間如何沉積,空間如何影響,歷史裏存在過、活躍過的那些人們如何共同作用。其間任何疑惑的,好奇的,都將成為我想讀懂的隱性臺灣。
我希望看見的,是捨棄“幾天帶你玩轉臺灣”、“臺灣一本通”裏氾濫的花哨攻略,忘掉吃過每一口的美食那稀奇古怪的名字,跳過臺北、淡水、宜蘭、花蓮、墾丁一堆耳熟能詳的景點後,依然會被我樂此不疲説起很多很多年的臺灣。
可以不完美,但必須真實。
這幾天我只是默默看,默默聽。走在風景很美的淡江大學校園裏,我經常悄悄走近一群熱火朝天搞活動的學生團體,觀察他們彼此如何協調分工;吃飯時看新聞節目,看媒體策畫的“顯性臺灣”;站在公車上聽旁邊淡水居民關心的日常瑣碎;留意著臺北霓虹璀璨與燈火闌珊處的人們,或濃粧或素顏下的神情;和甜品店的阿婆聊天,聽她滔滔不絕講店裏那只流浪狗的故事;坐在漁人碼頭聽街頭歌手唱一支支情歌兀自沉醉黃昏……
而從現在開始,我就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參與者,開始和臺灣學生一起上課,一起討論,一起泡圖書館翻閱感興趣的書籍,一起在資訊浩瀚的網路裏搜尋,一起到處亂走看景、看人用鏡頭記錄一幀幀“臺灣時間”。站在開頭眺望未來,如果非要説出此刻的不同,那麼我會認為自己在這片土地扮演的角色不是觀光客,而是一個真正的生活者。
出發前,學姐鄭重地對我説,你一定會有非常難忘的生活。我深信不疑。我更期待由我定義的“難忘”。
把八分之一大學時光交付給一個從未料想的遠方,我希望在年少輕狂的歲月裏,既然可以,為何不積極改變,在旅途中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
但行遠方,莫問前程。所以,我來了,那個令我好奇的隱性臺灣。 (沈傑群/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淡江大學交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