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大陸記者的臺灣印象:臺北只有一個紫藤廬

時間:2011-07-25 13:32   來源:福建日報

大陸記者的臺灣印象:臺北只有一個紫藤廬(圖)

  紫藤廬在新生南路上,沒有醒目的招牌,卻是臺北最有名的茶館。這個不大的茶館有著自在隨意的空間氛圍,使它成為臺北市民品茗沉思、談文論藝、遠離塵囂的一方小小凈土與文化地標。十幾年前,大陸作家鐘阿城初次來到臺灣,他對紫藤廬的印像是:“這裡好像上世紀30年代!”老藤纏繞的紫藤廬保留了初建的風貌,積澱了數十年的人文氣息。

  1945年以前,紫藤廬老宅為日據時期的高等官舍。上世紀50年代後為“財政部關務署署長”周德偉教授的公家宿舍。周德偉是當時知名的經濟學者,早年曾留學英國、德國,是諾貝爾獎得主哈耶克的門生。周德偉一生治學嚴謹,一心為臺灣引介西方自由主義思潮。上個世紀50年代,紫藤廬老宅即為以臺大為中心的自由主義學者的聚會場所,殷海光以及青年時期的李敖等常在此集會清談。他們批評時政,抨擊蔣氏獨裁作風。紫藤廬是當時專制高壓統治下一個小小的自由空間。

  1975年周德偉教授退休赴美後,由周德偉的幺子周渝接管老宅。當時正值臺灣民主運動的萌芽期,由於周渝曾參與“美麗島運動”,一些初嘗挫敗感的失意黨外人士紛紛在此落腳聚集,紫藤廬成為日後陳文茜筆下“反對運動記憶裏最美麗的堡壘”,也成了林濁水回憶裏“落魄江湖者的棲身所”。常客龍應臺在一篇題為《Starbucks還是紫藤廬》的文章中説道:“我更喜歡在臺北的古跡紫藤廬喝茶,會朋友。茶香繚繞裏,有人安靜地回憶在這裡聚集過的一代又一代風流人物以及風流人物所創造出來的歷史,有人慷慨激昂地策劃下一個社會改造運動;紫藤花閒閒地開著,它不急,它太清楚這個城市的身世。”

  紫藤廬女主人、周渝的妻子林慧峰告訴記者,這段期間,紫藤廬同時開放空間支援一些剛在起步摸索的弱勢藝術家。林麗珍的第一支舞“不要忘記你的雨傘”曾在此策劃與排練;陳建華帶領的“青韻合唱團”在此定期練唱;尉天驄、白先勇、施叔青、李昂等經常在此出入;具有濃厚批判色彩的“臺灣社會研究季刊”也在此創辦,至今20餘年每月定期在此聚會未曾中斷。這個時期的紫藤廬是上世紀70年代文化能量匯聚的中心,是許多文化人記憶裏的溫暖的“家”,也是特別令人懷念的階段。

  1981年紫藤廬正式改辟為茶館,提出“自然精神的再發現,人文精神的再創造”理念,是臺灣第一所具有藝文沙龍色彩的人文茶館。周渝先生致力於弘揚以天人往來與茶人修養為研習茶道的茶文化思想,提出“正靜清圓”的茶道哲理,同時與音樂、舞蹈、傳統曲藝等互動,深拓了臺灣茶藝的多元樣貌。泉州的提線木偶、南音等都曾受邀在此表演。20餘年來,舉辦各類藝文活動、茶文化交流及思想論壇,開批判風氣之先,幾位臺灣本土畫家也由此發跡。近幾年,大陸畫家的畫作也陸續在這裡推介展出。

  今年,恰逢紫藤廬開館30週年,研討會場次不斷。記者隨手翻看活動表,見有臺灣前“監察院長”錢復主講《亂世英雄:顧維鈞、葉公超與民國時期的外交》,還邀請了大陸經濟學家何清漣、學者秋風等兩岸諸多名家在此演講。紫藤廬收藏的清末首任駐英大使郭嵩燾的書法四條屏、李敖獄中書信原稿等等,也在今年特別集中展出。一間私人茶館聚集如此大的能量,令人感佩。

  臨告辭,記者抬頭間發現,座位上方的書法竟為于右任真跡。林慧峰笑道,“這裡每一個角落都有她的故事。”到紫藤廬喝茶的趣味也許就在於此。所以龍應臺説:“臺北市有58家Starbucks(星巴克),臺北市只有1個紫藤廬。全世界有6600家Starbucks,全世界只有1個紫藤廬。”(記者 陳夢婕 文/圖)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