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歲,給孩子一個好性格》
10週年紀念版,榮獲“冰心兒童圖書獎”,
一對瑞士心理學家夫婦30年實踐總結!孩子的獨白,用心的家長才會懂
-----------------------------------------------------------------
內容簡介
童年經歷對孩子的一生影響至大。父母如果不理解孩子的世界,不僅無法正確引導孩子,而且可能隨時傷害孩子的心靈。而要修復童年時期的創傷極其困難,有些創傷幾乎是不可治愈的。
本書根據《童年的秘密》修訂而成,心理學家葛氏婦總結自己30年的心理治療經驗,以“孩子的內心獨白”這一獨特的形式,真切而生動地述説了孩子的痛苦和歡樂,促使父母主動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去感受孩子最本真的需求。他們還用32個真實的案例,幫助中國家長反思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治療自己的童年創傷,同時有效避免將錯誤的教育模式沿襲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作者簡介
葛安妮(Agnes Ghaznavi)&葛碧建(Bijan Ghaznavi)葛氏夫婦是瑞士著名心理學者和心理治療師,具有30多年豐富的專業經驗。葛碧建博士幾十年來一直擔任瑞士心理學院的高級講師和夏日心理培訓學校的培訓師。
葛氏夫婦曾被許多大學聘為客座講師,講學足跡遍及歐、美、亞三大洲的60多個國家。從1999年開始,他們經常來中國開展心理諮詢和培訓,並應邀在多所高校開班講學。
除本書外,葛氏夫婦還為中國父母寫了《成功跨越學習困難》一書。葛安妮博士還著有《家庭修復手冊》和《性、婚姻與精神成長》。
編輯推薦
★ “冰心兒童圖書獎”獲獎作品,此次出版為10週年紀念版。適用於中國的家長及兒童教育工作者。
★ 根據人類科學家的理論,童年的經歷將影響人的一生。家長若不能了解孩子,很容易給孩子造成終生難以痊癒的傷害。
★ 性格決定命運。不當的家庭教育將造成孩子的性格扭曲,0~12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不可不慎。
★本書採用“孩子的內心獨白”這一獨特的形式,架起孩子與家長的溝通橋梁,讓家長直接走進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 作者是有著30多年心理治療經驗的心理學家,曾在全球60多個國家進行講學和心理治療。
★ 書中有32個真實的心理治療案例,全部與童年創傷有關。可以幫助中國家長提升心理覺察能力,改善自己與原生家庭及子女的關係。
★ 是中國家長學習心理學知識、了解心理治療的入門書籍。
書評1
孩子的獨白,你能聽懂嗎
文/友竹
從心理學上來説,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內心獨白,只不過成人的獨白可能會隱蔽一些,而孩子的獨白更不受抑制——小孩子會在自言自語時很自然地講出內心想法。對於父母和老師來説,這其實是了解孩子的一個好機會。但是,通過這本書裏的大量例子來看,很多家長並不注意傾聽孩子的獨白,從而錯過了理解和引導孩子的時機,以至於使孩子在童年時代活得相當不易,並且嚴重影響了他們成年後的生活。
如今,之所以越來越多的成年人在反思原生家庭對自己的成長和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並傾向於在自己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堅決拋棄那些代代相傳的不良家庭運作模式,大都是因為意識到了當年自己的獨白未被父母重視之痛。不過,我們知道,在那個物質和精神都極度匱乏的年代,有些父母確實對陪伴和及時理解孩子感到無力:他們必須不停勞作以養活家庭,在某個時期還要無條件地參加政治運動,哪怕深夜將年幼脆弱的孩子鎖在家裏。
今天的父母大可不必承受這些了,但是在積極倡導他們傾聽、弄懂孩子的獨白這一點上,還是很有必要的。而這也是本書被寫作和存在的重大意義。我們看到,如今的孩子還是經常這樣被父母簡單粗暴地對待:先是嬌慣,接著嚴懲,然後放任不管,再然後就施加壓力。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們為什麼會如此一致呢?因為父母通常將“學習”作為評價孩子優秀與否的第一指標。傳統文化和大眾輿論給了眾多父母一致的藉口,對於入學後的孩子來説,似乎成績好的才是好孩子,成績不好就有問題,就該遭受斥責和毆打。
斥責和毆打是最能給孩子造成創傷的事情。時間一長,父母可能會忘記自己對孩子的體罰,而孩子卻永遠不會忘記這些發生在他們生命之初的糟糕事件。這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傷疤,更是精神上的劇痛。它們會嚴重影響孩子內心的情感世界,給孩子造成的痛苦和不幸會一直持續到青春期和成人期。所以本書強調,父母應該控制自己激烈的情感爆發,即使孩子做錯了事情,也要本著“解釋——改正——進步”的程式來引導孩子,而不是想著怎樣懲戒。永遠讓自己用“結果導向型”思維來考慮問題,而不要放任混沌、發泄性的感性思維來思考教育孩子的問題。
此外,父母需要注意,家庭氛圍在孩子的教育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會吸收一切家庭事件以及父母的情緒和言語的實質部分。面對不良家庭氛圍,孩子所承受的痛苦極大,因為他還不能比較全面的理解父母的遭遇、關係和情感。所以我們會在書裏的事例中看到,由於經歷過文革的動蕩不安,有的孩子即使長大也缺乏深深的安全感,他們對社會産生本能的恐懼和逃避心理,即便只是見到身穿制服的人員,也會産生不自然的心理和生理反應;而那些從小目睹父母不和的孩子(特別是女孩),成人後基本難以與人建立起有效的社會關係,更別提信任異性,找一位合適的伴侶共度人生。
總之,教孩子學會做人是一件十分微妙的事情,那需要一個真正具有人性的環境,也就是要有愛和關懷,以及跟自己的看護者(即父母)所建立起的穩固而持久的聯繫。耐心傾聽和弄懂孩子的自白,以孩子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與其互動交流,才能培養孩子良好的情感和性格。如果父母和老師聽不懂孩子的獨白,就弄不懂孩子的本性,孩子就會遭受很大的痛苦,他們要麼變得消沉沮喪,要麼把自己跟父母和學校隔離開來。這些會對孩子的人格或性格造成嚴重而持久的負面影響。而在以後的生活中,一個逐漸長大的孩子再要改變性格,那將是極其困難的。
想讓孩子擁有卓越的品格、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嗎?請從耐心傾聽孩子的自白、發現他們童年的秘密開始吧。
書評2
棍棒底下出孝子還是出“逆子”?
文彭夢
在中國,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即大人有嚴懲孩子的強烈傾向。也就是説,家長會出於愛而懲罰孩子,因為他們堅信這是教育愛子的最好方法。
許多家長自己就曾深受體罰之苦,而且他們所受的懲罰可以用嚴酷甚至殘忍來形容。小時候,他們一有什麼不對,父母就會嚴厲斥罵和責備他們;現在,他們又反過來以類似的態度和做法對待自己孩子。然而,時代變了。雖然還有人宣稱,“那些懲戒式的好方法在過去並沒有怎麼損害一個人”,但是那些所謂的好方法完全可能妨礙孩子的發展,損害孩子健康的自我價值觀,而且其負面影響會持續一輩子。
現代心理學表明,兒童的自我價值觀水準對他們在學校的學習有著巨大影響,而嚴厲懲罰可能對兒童的自我價值觀産生永久性的影響。父母只要一開始斥罵與懲罰孩子,由於效果不大,他們就不得不這樣繼續下去。他們只會在家裏製造出一種非常不快的氣氛,並會永久性損壞他們孩子的潛力。不錯,懲罰也許會産生立即的效果,但是孩子的未來及其與父母的關係會因此受到嚴重破壞。
一位很聰明的中國女子告訴我們,她母親以前經常狠狠地揍她,原因是她的學習成績不夠好,令父母不滿意。她曾和老師發生過一次嚴重的衝突,因此就再也不想學習了。此後,老師就向她父母告了狀。然而,責打並未起到什麼作用,她還是頑固地認為,學習沒什麼用處。但整個事件卻永遠地改變了她跟父母以及他人的關係。即使到現在,她與父母的關係也不怎麼親密。在與別人的接觸中,她也遇到了很多困難。當她與別人的關係變得過於接近時,她會離開,走得遠運的。還有,她去看望父母時,也不怎麼親近他們。她通常都是離父母遠遠的。
有一位母親在前來諮詢我們之前,經常揍自己七歲的兒子。順便説一下,這位母親很喜愛自己的兒子。實際上,她跟兒子的關係是很親密的。小孩的父親總是不在家,他是一個重要人物,一個大亨,總是忙著賺大錢。原來,母親要兒子彈鋼琴,但兒子就是不給她彈,於是她就不停地揍兒子。她堅信,責打對兒子的發展是有好處的。那個男孩告訴我們,他恨鋼琴。他的焦慮程度很高。他對生活的期望不外乎是一個天天挨打的男孩的期望罷了。他覺得生活會發生出人意料的殘酷變化,而你是不能依靠與他人的合作的。有沒有別的辦法呢?
我們可以放棄那些損壞孩子人格、妨礙他們未來的老方法,轉變觀念,開始使用能夠維護他們的自我價值感、不會使他們受辱的方法。我們在對待孩子的態度和行為中要表現出對孩子的尊重。
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我們應該對孩子既尊重又堅定。阿德勒學派的科學家和全世界的教育家業已科學系統地研究、試驗過一些新方法。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創建了一個主要致力於教育的心理與精神療法學派。該學派方法科學,為科學界所認可。阿德勒在教育領域的工作後來由德萊屈爾(Dreikurs)繼續推進。艾爾弗雷德?阿德勒和德萊屈爾用合作性紀律、積極性紀律等好幾個術語來稱呼這種新方法。簡而言之,這種新方法包括以下重要方面:
1訓練孩子時要堅定,但也要尊重他們。
2我們既不應懲罰孩子,也不應縱容他們,而要理解他們。我們應認識到,讓孩子承受自己的錯誤行為所導致的後果,我們實際上是在幫助他們。這跟我們大人的經歷是相似的。我們會從自己的錯誤造成的後果中吸取教訓,孩子也是一樣。我們大人要以適當的方式鼓勵孩子,好讓他們從自己的行為後果以及與他人的交往中學習。
3理解孩子意味著理解孩子的目標。
4自然合理的後果是教育孩子的強大武器,能讓孩子實實在在地體驗生活。我們採取這種方式時,孩子既不會失去對我們的尊重,也不會失去自尊。
5鼓勵是很有效的;不論從短期還是長遠來看,鼓勵都會産生積極的結果。
要理解孩子。阿德勒的一些觀察所得已被轉化成了原則:
1孩子同樣也是社會的人。一個孩子的任何行為,如果放到社會的環境下,都是可以理解的。
2一切行為都是以目標為導向的。不過孩子一般意識不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德萊屈爾説過,孩子是敏銳的觀察者,但卻是差勁的解釋者。我們要懂得孩子的目標,並給他們解釋這些目標,這樣做時要尊重孩子。
3孩子總想有歸屬感,總希望自己對環境有用。如果孩子對獲得歸屬感和重要感的方式理解不對頭,他們就會産生不良行為。
4品行不端的孩子總是氣餒的孩子。如果我們了解一個品行不端的孩子想通過他的不良行為達到什麼目的,我們跟孩子的關係就會改進。
5社會興趣:如果孩子對他人的幸福與快樂有所貢獻,對他們的社會環境越來越負責,他們的社會興趣就會增加,他們的不良行為就會消失。
6平等意味著人人都應得到尊重和尊嚴。大人是不允許羞辱小孩的,因為這會嚴重傷害孩子的人格。尊重應是相互的,孩子應該學會尊重自己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在許多文化中,母親沒有父親受孩子尊重,而這對子女的發展是有害的。
我們聽過太多“愛之深,責之切”和“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手段,見過太多迷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父母,我們習以為常,我們代代如此,可是,當回憶起自己幼時犯錯,面對父母揚起的巴掌,我們的心中除了恐懼、怨憤、失望,還有什麼?低下憤怒的頭顱,放下你粗暴的棍棒,讓我們聽一聽,孩子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