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Lens 視覺005:以手抵心》:手工藝人的手考足思

時間:2016-05-12 08:50   來源:鳳凰讀書

  書名:《Lens 視覺005:以手抵心》

  作者:Lens

  定價:48元

  叢書:Lens系列MOOK

  出版時間:2016年3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內容簡介】

  《視覺005:以手抵心》包含了4 組關乎現代人如何尋找安心之地的故事:

  日本沖繩,手工藝中寄居著傳統、生活方式、身份認同,以及“以手抵心”“手考足思”的人性的自由氣息。Lens多次深度探訪採擷:有90多歲還在依歲時節律勞作的篤定感;有在都市裏身心俱疲的中年人,回到故鄉重覓心靈歸宿;還有許多匠心與傳承的故事,傳遞著今天最奢侈的“心之作業”。

  原研哉是日本中生代設計中堅,也是以無印良品(MUJI)為代表的日式生活哲學的布道者。在與Lens的對話中,他梳理了自己對日本、中國和當下生活的思考。他試圖用最凝練的方式,觸動最根本的人性。

  一個散落四地的大家庭,最親密的家人,渴望又恐懼著相聚:因為長久的分離已經讓他們失去了共同的話題和相處的耐心……這種甜蜜又矛盾的情緒,這種背井離鄉者的自由與束縛,毫無疑問,正折磨著我們很多人。

  武當山,聚集了一群因為各種原因前來“修仙”的人。有人出於宗教信仰,有人只為逃避生活……這是當下中國人尋求信仰出口的縮影。

  【作者簡介】

  本期部分作者:

  原研哉,日本平面設計中堅,無印良品(MUJI)藝術總監,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曾主持長野冬季奧運會開、閉幕式的節目紀念冊和2005年愛知縣萬國博覽會等平面設計工作,展現了深植日本文化的設計理念。

  卡特琳 肯寧,德國攝影師,畢業于澳大利亞格裏菲斯大學昆斯蘭藝術學院。她的攝影作品一直在探索人與空間之間的物理及情感聯繫,以及人類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她是《紐約時報》的常用攝影師。

  王晴,青年攝影師,1975年出生於新疆吐魯番,長期記錄新疆社會及文化。

  【內文試讀】

  沖繩織染 讓人安心即為美

  文與那嶺一子

  每當被問起沖繩織染品為何具有這般魅力,説實話,真的想不到很好的答案。正因為在這片土地出生、長大,充分浸染其中,所以才説不上來沖繩的魅力究竟源自何處。

  是亞熱帶的氣候和風土人情營造出的“異國情調”嗎?是傷痕纍纍的“歷史”嗎?還是悠然自得的生活呢?可無論是哪種魅力,都能輕易舉出反例,指出其中不好的一面。

  同樣,“織染品的色彩與花紋豐富”“是源自天然的饋贈”這些話,老實説我自己也覺得缺乏底氣。

  幾年前,我到一所學校教授初一年級的美術課。有一次,我在課上問道:“‘美’這個字為什麼是由‘羊’和‘大’組成的?”

  孩子們回答:“因為羊毛很白很美”,“大的東西就美”,還有的回答“因為獻祭的羊都是越肥越好吃,古人最看重這一點”。因為好吃所以幸福,而幸福就是美,讓心情平靜安逸。這種心情,也許就是“美”的開始吧。

  孩子們的回答讓我很受啟發。沖繩織染品的魅力,不正是因為它帶給人們的安心感嗎?

  我研究沖繩的織染也有20多年了,每一種材料、顏色和花紋,都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樣。博物館的館藏室就是我的寶庫,用手觸摸著布料,想像著當時使用者的心情,想必有感嘆,有無奈,也有舒適和安心吧。

  沖繩織染品的特點,首先是使用了當地産的各種材料,還有碎花、紋織等各種技藝,直到今天仍然保存完整。

  説起材料,就有芭蕉、苧麻、絲綢等纖維材料,還有紅染、黃染、藍染等多種植物染色系統。技法則因“島”而異,有平織、紋織、花織、羅頓織,還有織和花織交雜的花倉織,保存下來的種類不勝枚舉。

  另一個特徵就要從沖繩文化的整體來考慮了。沖繩地處各種文化交融的中心:北有大和文化,南有菲律賓、東南亞和中國,正因如此,各種文化都在沖繩有所體現。比如紅型染的花紋,大體上以松竹梅和花等大和花紋為主,也能見到中國和東南亞的要素。而從歷史來看,那些在日本現代化過程中流失的元素,都在沖繩保留了下來,比如在琉球裝束中就能看到江戶後期和服以及更遙遠的室町、桃山小袖的影子。

  沖繩的織染經過的漫長歷史變化,大致可以分成4個時代:首先是1609年的薩摩藩入侵琉球之前,其次是到琉球王國解體,再次是從廢藩置縣到“二戰”時期,最後是“二戰”結束直到現在。

  從史料來看,第一個時期留下的關於織染的資料非常少。這一時期沖繩與中國、東南亞、朝鮮和大和有大規模的交易往來,是琉球王國繁榮的時代。從當時的交易記錄和對外貿易記錄來看,許許多多的織染技法傳入了沖繩。

  第二個時期,沖繩與中國和大和的貿易減少,國內的産業愈加振興,甚至出現了向大和輸出織染的情況。隨著技術改良和新技術導入,織染技法也提升了不少。我曾説,“這一時期完成了許多保存至今的織染技術”。實際上,許多當時的技術是超越現在的,比如一些目前已經絕跡的刺繡技法。

  1879年,琉球王國解體,廢藩置縣開始,而貢納布制度到1903年才完全消失。這一時期正是從琉球到沖繩的轉變期,風俗習慣極大地受到大和影響,急於否定和擺脫琉球文化中所謂落後的部分。好在有一批沖繩文化的研究者和藝術家,通過他們的努力,讓很多人了解到了沖繩文化的魅力。其中鐮倉芳太郎和以柳宗悅為代表的民藝協會,對於戰後復興沖繩織染業都做出了極大貢獻。

  “二戰”後,沖繩色彩濃重的織染從廢墟中發展起來了。在這個時期,以喜如嘉為代表的芭蕉布重新登上舞臺,同時誕生了南風原的織物批量生産體制。使用琉球王國時代流傳下來的養蠶技術的久米島綢、富有貢納布特色的宮古上布和八重山上布,還有融匯了那霸特色的首裏織,將已經絕跡的技法再現的讀谷山花織,以及曾經只屬於特權階級的紅型染……這一時期沖繩的文化遺産正在走向現代。

  不同的人對於沖繩織染的理解各不相同,而我在見過無數織染物後,形成了這樣的感想:這個世界也許越來越精準和嚴峻,但織染的世界並非如此。每一件織品都由人的雙手做出,多少帶有偏頗和歪曲,然而卻包含著製作者的情感。這樣的織染品拿在人的手中,帶來了安心和溫暖。

  — 本文作者為沖繩織染研究專家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