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王明珂 著
定價:49.00
出版時間:2016.4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圖書品牌:世紀文景
【作者簡介】
王明珂,著名歷史人類學家,1952年出生於南臺灣黃埔軍校旁的眷村,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1983),美國哈佛大學東亞係博士(1992),臺灣“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中研院”第30屆人文社會科學組院士。長期從事于結合華夏與華夏邊緣,以及結合人類學田野與歷史文獻的中國民族研究,其多點、移動的田野考察遍及青藏高原東緣羌、藏、彝族地區。主要著作有《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遊牧者的抉擇》,以及《尋羌》《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等田野雜記及隨筆集。
【內容簡介】
《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是著名歷史人類學家王明珂的新作,其內容是《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遊牧者的抉擇》等著作的知識論基礎。作者通過人類生態、本相/表相、認同/記憶、文本/情境等概念,提出一種由表相(文本、圖像、電影、社會事件等等)認識社會現實本相的分析法。這是一種結合多種社會科學的歷史學研究,作者稱之為 “反思史學”。同時也是作者作為歷史學家對史學的反思。作者希望讀者/研究者能因此練就如孫悟空的火眼金睛,能看透被典範知識蒙敝的真實世界及其歷史變化過程,對外在世界有真實體認,以及反思與反應。
曾混跡幫派的小太保,如今成為著名的歷史人類學家
王明珂1952年出生於南臺灣高雄縣鳳山鎮黃埔軍校旁的黃埔新村,1992年獲得哈佛大學東亞係博士學位,現在是臺灣“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第30屆人文社會科學組院士。
早在2009年刊登于《中華讀書報》中青報記者張彥武的專訪中,王明珂講述了自己少年時代的故事。他説,“自己幾乎是在父親的挫折和父母成天的吵架聲中度過貧窮而壓抑的童年。為暫時忘卻家庭煩惱,高中時曾在眷村子弟組織的‘黃埔幫’中廝混。朋友中不乏讀完卡夫卡、尼采感到苦悶而去找人打架的,也有書包中經常帶著保險套﹑短刀與新詩集的。混太保、打群架之餘,自己也在報紙上發表散文和小説,賺一些零花錢。”然而,換過4所高中,考大學時“考的分數乘以2都考不上”,命運的轉機發生在22歲服完兩年兵役回家後的7個月裏。下定決心考大學的王明珂強迫自己每天讀15小時以上的書,用半年溫習完荒廢掉的全部高中課程。一個在臺北混黑道的眷村朋友(兩年後被敵對幫派砍死在臺北街頭)來探望,看到王明珂一心向學,只留下一句話:“替我們打溜的(即“混混”)爭口氣!”1974年,王明珂終於如願考上公費的臺北師範大學。3多年後,王明珂仍“很感激那些一起走過徬徨少年歲月的朋友們”;仍唸唸不忘那半年備考時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嘗試;仍感念父親“為了生活,為了讓妻兒及村上朋友瞧得起,他掙扎于做個正直的軍人和有辦法的大人物之間,而至死他仍相信自己是個軍人”
新書希望能幫助讀者練就“孫悟空的火眼金睛”
關於新書《史學反思與反思史學》,在交代寫作動機時,王明珂説,他希望這本書能為學術界提供一種“研究方法指南”,用來分析歷史與現實中的種種表相,以探索社會情境及其歷史變化。我們看到、聽到、讀到、想到、學到的東西,都是某種本相的表徵,而對這些表徵的錯誤解讀,會讓我們帶有偏見,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換言之,人(組織)都有偏見,沒有理由過分自信。要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的有效辦法,就必須認識並尊重本相。
但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更大的野心”,即“期望它對社會有一般性影響:我希望它可以讓一般讀者從中得到一種觀察、認識週遭世界的方法,讓讀者練就‘孫悟空的火眼金睛’,藉以看透凡塵世界變幻萬端的表相,認識表相下的事物真實本相”。而他之所以想幫讀者練就“火眼金睛”,是因為讀者的心智往往會被各種偏見蒙蔽,很難認清他所在的世界,從而很難改變他所在的世界。
為了實現這個“野心”,王明珂在書中舉出許多實際的、生活化的例子,比如,一位修車工人因為喜歡拉小提琴而上了電視新聞,某位華人國際女星出演的廣告,李安導演的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偏遠山區土著對當地歷史的不同講述等,以説明一些複雜的人類學、社會學理論。
但王明珂強調説,他這樣做主要並非為了方便一般讀者閱讀,而是因為學術理論原來就是很簡單的東西,其終極用途是讓我們了解人類複雜的社會文化現象,但現在的學術風氣,例如數不清的拗口的學術詞彙,以及文法不通的學術表達,造成學術與社會脫節;學者的精力與關懷大多只放在學術圈與“理論”之中。“因此,將學術由雲端拖到塵世間來,讓學術重回社會關懷之中,這也是反思性研究的要務之一。”
因此,即便是在講述分析方法時,王明珂也盡力避免枯燥無趣的陳述。例如,在總結過去多年來在田野考察與文獻研究中逐漸形成與實踐的一些方法時,他用到陶器、凹凸鏡、燃燒木桿等比喻,以便於讀者理解。
據了解,世紀文景未來還將出版王明珂經典著作《遊牧者的抉擇》的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