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國民黨下臺內幕:歷史後遺症和腐敗是主因

時間:2015-10-15 13:37   來源:搜狐讀書

  3個月後,2016年臺灣“大選”就將舉行,據媒體報道,國民黨候選人洪秀柱目前在民調中落後反對黨政界人士蔡英文20個百分點。國民黨在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失去執政權後,又一次面臨危機。

  掌握龐大政治經濟資源,曾創臺灣“經濟奇跡”的國民黨,為何一夕之間失掉了臺灣50餘年的執政權?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民眾對國民黨政權失望之極,最終選票拋棄了國民黨……

  本策劃摘自《國民黨下臺內幕》,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搜狐讀書特別製作。

  01 歷史的傷痕:“228事件”及“白色恐怖” 國民黨執政失民心

  “228事件”是臺灣民眾反對國民黨反動政權腐敗統治的一種自發性的群眾反抗事件,屬於當時全國各省市反對國民黨殘暴統治、反對內戰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次人民民主自治運動,其主要要求是打倒貪污腐敗,進行政治改革,實行地方自治。但是國民黨當局卻給這個事件戴上“企圖顛覆政府、奪取政權,背叛國家”的叛亂罪名,進行殘酷的鎮壓,它給臺灣同胞心靈上造成的傷害是深遠的。

  “228事件”後,臺灣地方勢力元氣大傷,已不可能再向國民黨挑戰,但國民黨的形象也在臺灣民眾中破壞殆盡。臺灣同胞的心底,自此深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這也成為威脅國民黨對臺統治的最大內在因素。

  50、60年代對臺灣而言是一個殘酷、蒼涼、荒漠的年代。在國民黨實行“白色恐怖”統治下,許多人遭受不白之冤,許多人被抓、被判刑、被槍決。據不完全統計,1949-1952年,被當局以“匪諜”、共黨人員名義槍斃的達4000人左右,而被以同罪判處有期、無期徒刑者有8000到10000人,至於被秘密處決者則無從統計。1993年,在臺北六張犁公墓附近,就發現163座當年在“白色恐怖”下被殺害者的墳墓。臺灣《中國時報》于1995年2月27日所刊登的《回顧50年代“白色恐怖”》一文指出,在國民黨敗退臺灣後的前10年的政治清查中,歷史學者估計約有5萬人被捕,被定罪的約在1萬人以上,被槍決的合計4000人左右。“白色恐怖”造成成千上萬的冤案,許多優秀青年和抗日一代的臺灣人慘遭迫害。“白色恐怖”造成了這樣的可悲結局:“人性被扭曲,互不信任的人際關係和陽奉陰違的社會風氣,很快蔓延到臺灣整個社會。另一方面,奉承和追隨得勢的人則越來越多。與此同時,也強化了國民黨專制獨裁的政治體制和臺灣社會的矛盾,加深了臺灣民眾對國民黨的不滿與仇恨。

  國民黨當局在臺灣進行經濟建設時,由於過於注重工業的發展而忽視、犧牲了農民的利益,使得以工商業、服務業為主的北部地區經濟較為發達,而以農業為主的南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後,從而引來南部民眾的強烈不滿,這也是中南部地區後來演變成民進黨的“票倉”,而國民黨在南部的支援度日漸降低的原因之一。

  02 蔣經國改革:允許黨外勢力存在 民進黨解嚴前成立

  國民黨專制、蔣介石獨裁、“白色恐怖”的延續,必然引起民眾對蔣介石和臺北當局更大的仇恨;自由主義運動的表現,必然使得社會各界對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和獨裁政治,進行以“否定現有體制”為主體內容的思考。臺灣的政治演變也進入更大的波動時期,以蔣經國主導的“革新保臺”為標誌,黨外運動全面興起,國民黨在臺灣的一黨專制開始動搖。

  1975年4月5日晚,蔣介石走完了人生之路,終年89歲。5月20日,蔣經國宣誓就職。至此,蔣經國完成全面接班,成為蔣家王朝的第二代、也是末代傳人。蔣經國的接班成功,使得國民黨政權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面對社會議政熱潮,國民黨當局為了維持統治和改善形象,喊出“革新保臺”的口號,蔣經國推出“新政”。確切地説,蔣經國的“新政”並非壞事,但在陋習太深的臺灣政壇,弊政難以根除,致使行政革新的動機與效果相差太大。

  蔣經國“政治新政”的另一重要標誌就是允許“黨外勢力”的存在。黨外勢力是在臺灣特定政治條件下産生的政治勢力,在過去長達20餘年的過程中,一直是處於有活動無組織、有聲音無力量的狀態。臺灣的政治反對派,自70年代中期起被稱為“黨外勢力”。它的出現,對國民黨的一黨專制不斷産生重大衝擊。

  蔣經國在官方場合公開表態,斷言在自己身後結束蔣家王朝,放棄蔣家獨裁,排除軍人干政的可能性。並且對死抱不放的國民黨一黨專制,也提出修補計劃,表示要沿著“憲政道路”走下去。作為與之講話相配合的是,他于次年2月把蔣孝武外放新加坡。

  十二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誌著蔣經國主導的政治革新的再次啟動。1986年3月,蔣經國主持召開國民黨十二屆三中全會,決議“要以黨的革新帶動全面革新”。蔣經國推動全面革新,但他所設想的“民主政治”和真正的民主還有相當距離,它只是資産階級專政的一種形式而已。所以蔣經國在強調“革新”的同時,又強調國民黨的一黨專制不能變,偏安政權的“法統”不能變,反共基本“國策”不能變,“臨時條款”和“憲法”不能變,“複國建國”的目標不能變。並且警告黨外勢力説:“政治應求容忍,法制則不假寬容”。人們不難看出在“五不變”的限制下,他的革新內容將會大打折扣。

  1986年11月10日,作為臺灣戒嚴期間第一個政治反對黨——民進黨在臺北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民進黨的成立,標誌著黨外政治反對派有了政治中心,黨外勢力正式以政黨的力量登上臺灣政治舞臺,國民黨對此採取了容忍的態度。

  7月14日,由“總統”蔣經國正式簽署發表,宣佈將從7月15日零點起在臺灣地區“解嚴”。可以稱之為世界戒嚴之最的、持續38年的“戒嚴令”的撤銷,成為國民黨政治改革的高潮。臺灣結束“戒嚴”,或多或少增加了各界社會人士參政、問政、議政的機會,可以不受黨禁、報禁、集會遊行的限制,爭取提高各自的政治地位。島內政局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03 “黨主席”的陰謀:故意分裂國民黨 扶持民進黨執政

  李登輝把國民黨視為“外來政權”,上臺之後就開始了削弱國民黨、乃至讓國民黨下臺的陰謀,終於在2000年3月18日的選舉中變成事實,國民黨候選人連戰敗於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之手,國民黨成為在野黨。

  堅持要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李登輝出生在中國,卻要把中國的臺灣地區分裂出去。國民黨讓他當上黨主席,他卻一直在進行破壞活動。他是一個接受日本教育、深受日本軍國主義影響的人。李登輝先是在日本控制下的學校學習,後是在日本京都大學學習,基本接受的是日本教育。正如他在與司馬遼太郎對談時承認他“22歲以前是日本人”。他具有強烈的“皇民化意識”。

  李登輝主政後,同時三面出擊。一是在黨內清理異己,壓制不同意見,把非主流派的勢力和影響壓縮到最小限度。二是在兩岸關係上,一邊發展兩岸各種交流,一邊強調“分裂、分治”,凸顯臺灣的“政治實體”,走向國際爭取“實質獨立地位”,在背離一個中國原則道路上越走越遠。三是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全力扭轉蔣家父子式的專制統治,仿傚西方政治體制重組臺灣地區的政治結構。在這一場由“專制政治”向“多元政治”的演變中,島內的政治體制發生重大轉變。然而,民進黨的實力增長,實際上是在李登輝的配合下實現的。李登輝打擊黨內異己,與民進黨勾結,推動“獨臺”政策,讓民進黨得以坐大。

  被李登輝在1993年10月3日稱為“服務好、東西好、信用好”的“三好國民黨”,由於這位“新老闆”不擇一切手段鞏固權力和推行“本土化”路線,引起黨內激烈鬥爭,最後導致國民黨這個“百年老店”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裂,蔣家父子時期的一個國民黨,變成了“四個政黨”。,李登輝與主流派以“不喜歡這個黨的人可以離開”,鼓勵非主流派出走,不在乎出現分裂,分裂國民黨正是他的既定目標。

  國民黨在李登輝出任黨主席後一次次地分裂,以致失去執政權,對國民黨的發展造成重大傷害,讓國民黨陷入深重的危機之中。

  04 權力腐敗:李登輝執掌臺灣12年 窮酸公務員變身億萬富翁

  國民黨統治下的臺灣,尤其是李登輝上臺後,臺灣政治腐敗日趨嚴重,權勢階層不僅進行各種幕後的金錢利益交換,甚至以手中的權力公然牟取私利,臺灣官場種種腐敗醜行在這裡表現得淋漓盡致。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説,國民黨曾因腐敗而失去大陸,也因腐敗失去了在臺灣長達50餘年的執政權。

  1989年2月號臺灣《時代雜誌》以“國會議員的金錢遊戲”為題,揭露臺灣“立法委員”的50種“撈錢術”。臺灣《工商時報》發表社論指出,“國會議員濫用職權,胡作非為,每年從國庫攫取的利益,數以千億台幣計算。這種令人髮指的惡行如果不設法加以遏止,不僅臺灣經濟發展的根基受損,好不容易建立的民主制度恐將難以持久”。

  臺灣行政官員的薪水收入偏高,不斷引起社會各界的不滿與廣泛爭議。以1996年為例,臺灣“總統”的年薪為1076萬元新台幣,遠高於美國總統550萬元新台幣、日本內閣總理660萬元新台幣、法國總統276萬元新台幣與英國首相230萬元新台幣的水準。

  臺灣這些行政首長除正常的薪水外,還有其他補貼與費用。尤其是“特別費”或“特支費”成為臺灣官場一種特權。目前一年政府的特別預算高達五六億元,一次領取,全部免稅,其中有一半不必有報銷單據,可以説“隨便使用”。民意代表與官員的各種兼職灰色收入與不正當收入,不亞於合法取得的收入,因此臺灣的權勢階層大多富有,擁有鉅額財富或豪宅的官員十分普遍。

  李登輝當政12年,已從早期一個寒酸的公務員變成一個億萬富翁,擁有鉅額財産。李登輝有多處數千萬元至上億的別墅,有多張值數百萬的高爾夫球證,分別持有數千萬元的股票與存款,而尚未公開的更不知有多少。2000年1月30日,新黨“總統”參選人李敖舉行記者會,公開指稱,他手裏握有一份密件,李登輝在瑞士銀行有一個秘密賬戶,存款高達6000萬元新台幣。

  由此不難發現,臺灣權勢階層個個高官厚祿,以合法與不正當手段為自己牟取利益。特別是身為臺灣領導人與國民黨主席的李登輝從昔日一個窮書生變為億萬富翁,而且鉅額財産來源不明、在海外有秘密賬戶與下臺後的優厚待遇,讓人民看清了執政的國民黨權勢階層腐敗到了極點,已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終於在2000年用選票拋棄了國民黨。

  05 黑金政治:國民黨與黑道勾結 馬英九因掃黑過度被革職

  國民黨失去政權的一個重要背景是國民黨在臺灣執政後期,尤其是李登輝執政時期,為了鞏固政權及選舉需要,縱容與利用黑社會勢力,讓其逐漸坐大,紛紛步入政壇,從而出現了所謂的“黑道治鄉”、“黑道治縣”與“黑道治國”現象,形成典型的黑道勢力與政權結合的黑金政治結構,極大的損害了國民黨的形象,引起了人民群眾對國民黨的強烈不滿,終於讓國民黨丟掉了政權。

  國民黨依靠黑社會勢力打天下,利用黑社會勢力維護政權與統治,不是退居臺灣後才出現,在歷史上就一直存在。在大陸時期,蔣介石不僅曾加入了幫會組織青幫,而且為了篡奪革命政權,與上海黑社會勢力勾結,于1927年在上海發動“412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産黨,奪取革命政權。此後,蔣介石統治集團一直無法割斷與黑社會的關係,也不斷依靠黑社會勢力與地方軍閥維持統治。

  李登輝執政後,在民進黨的挑戰與選舉壓力下,不是進行制度更新,不是對黨的運作進行改革,而是不分青紅皂白地利用一切力量,特別是利用黑社會勢力參選,以鞏固政權,於是黑道紛紛步入政壇,成為政權體系的一部分,黑金政治一發不可收拾。臺灣黑道入主政壇形成一套黑道漂白模式,即“先當兄弟,再當議員”。這些道上兄弟通常採取的辦法就是:運用地方勢力幫助國民黨進行選舉,以維持國民黨的執政地位;國民黨則提名協助選舉有“功”的黑道兄弟競選民意代表,於是一大批有黑道背景的人紛紛進入政壇。

  黑道人物出錢出力支援國民黨候選人或其他政治人物,當然是希望有所回報,不僅希望能得到各种經濟利益如工程承包、經營企業,而且一旦兄弟犯案出事,以便有這些達官貴人能為自己説情護航,保護自己,或者重刑輕判,輕刑不判。這才是黑道與政治人物相互利用關係的本質所在,也是黑金政治共生結構存在的條件。

  黑道介入政治,不斷引來社會各界的批評與譴責。但國民黨主席李登輝等國民黨官員竟然理直氣壯地為黑道辯護。李登輝竟稱,“黑道古今中外都有,不獨臺灣才有,社會自由化了,各種力量都可出來。”還有一些國民黨高層人物講:“黑道都是愛國的,沒有黑道就沒有中華民國。”正因為如此,黑道才如此橫行,才堂而皇之地進入政壇。無怪乎臺灣黑道如此明目張膽,有“總統”大人護駕與支援,誰還能制服黑道?這也就是為什麼在臺灣受人尊敬的臺灣“司法部長”馬英九因掃黑過度而被李登輝革了職,前“法務部長”廖正豪黯然離開政壇。這更讓民眾對國民黨政權失去信心,國民黨已是不會改變也無力改變黑金政治現狀的,似乎只有拋棄令民眾失望的國民黨政權了。

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