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中國、德國、美國、英國十八位政治學者編寫《中共的治理與適應:比較的視野》出版

時間:2015-09-30 07:41   來源:鳳凰讀書

  【基本資訊】

  《中共的治理與適應:比較的視野》

  書號:ISBN978-7-5117-2755-8

  書名:中共的治理與適應:比較的視野

  作者:俞可平〔德〕托馬斯o海貝勒〔德〕安曉波◎主編

  譯者:呂增奎、韓冬臨、何哲等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定價:88.00元

  出版時間:2015年9月

  【編輯推薦】

  中國、德國、美國、英國十八位政治學者

  深度剖析中共自身的治理能力、變革邏輯與中國政治的發展規律、未來挑戰的深遠意義

  充分理解21世紀中國政治適應性和創造性的前提條件、複雜進程、限度與潛能

  做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中國共産黨;中國未來的前景,關鍵也在中國共産黨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立足當前實際全面從嚴治黨開啟黨建新常態

  吹響從嚴治黨集結號開創治國理政新局面

  【內容簡介】

  欲了解當代世界,就要了解當代中國;欲了解當代中國,就要了解當今的中國共産黨。這本《中共的治理與適應:比較的視野》,就是一本集中分析中共自身的治理能力與中國的政治發展的論著。……內容不僅涉及到了黨與國家的關係、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中央與地方的關係,還涉及到了中國共産黨的結構、功能、合法性、適應性、治理能力、執政方式和領導體制,以及當代中國的政治穩定、政府創新、社會治理、基層治理、公共服務和城市化進程。……我認為,敢於對中國研究中的流行理論和範式提出挑戰,並且提出新的概念框架和分析視角,是本書的最大特色。

  --俞可平

  "西方"學術界關注的問題是哪種體系是"最好的"體系,強調的是法律和權利的重要引導作用。而在傳統中國政治哲學中,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實現"治",避免"亂"。……相反,我們的看法是,政治學顯然還沒有發展起合適的工具和範疇,可以對像中國這樣的政治體制的經濟社會發展與穩定進行更細緻的分類。……在這種背景下,更為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21世紀中國政治適應性和創造性的前提條件、限度與潛能。本書收錄的文章對於這場複雜進程中的相關面向進行了寬泛的討論,為我們理解中國政治體系過去的適應歷程提供了論證,同時也使得我們更加清楚它在未來所面臨的挑戰。

  --〔德〕托馬斯o海貝勒〔德〕安曉波

  《中共的治理與適應:比較的視野》源於2014年由中共中央編譯局全球治理與發展研究中心和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聯合主辦、南昌大學承辦的"國際視野下中國共産黨的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從來自中國、德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等國的數十名專家學者所提交的高品質學術文章中精選出14篇文章結集而成,其中中國學者6篇、國外學者8篇。全書主題集中,視野廣闊,輯成"中國共産黨與意識形態變遷"、"地方政府與中國發展"、"社會治理與政治參與"三大部分,主要內容涉及黨與國家、國家與社會、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國共産黨的結構、功能和治理能力,以及當代中國的政治穩定、政府創新、社會治理和城市化進程,對於深入理解中國共産黨自身的變革邏輯和當代中國政治發展規律具有重要價值。

  【主編簡介】

  俞可平,著名學者,政治學家,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創始主任,哲學政治學雙學科博士生導師,因倡導"治理"、"善治"、"增量民主"、"政府創新"、"動態穩定"、"協商民主"而廣受關注。2006年因發表《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引起轟動,2008年被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評選為"改革開放30年30名社會人物",2011年被美國《外交事務》雜誌評選為"2011年全球百名思想家",主要研究領域:政治哲學、中國政治、比較政治、治理與善治、全球化、公民社會、政府創新等。代表作有China'sPoliticalDevelopment:ChineseandAmericanPerspectives(co-ed.,BrookingsInstitutionPress,2014),TheReformofGovernance(ed.,Brill,2010),DemocracyIsAGoodThing(BrookingsInstitutionPress,2009),GlobalizationandChangesinChina'Governance(Brill,2008)、《論國家治理現代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敬畏民意》(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民主與陀螺》(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思想解放與政治進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社群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等。

  ﹝德﹞托馬斯海貝勒(ThomasHeberer),德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政治科學與東亞研究資深教授。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研究中國問題,並曾于70年代末在中國工作,先後圍繞個體經濟部門、農村城市化、民營企業家、知識分子在決策中的作用、少數民族企業家、城鄉居民政治參與、環境治理、地方官員、政府與民營企業家關係等問題在中國進行實地調查,並用德語、英語、漢語發表了40多部著作。

  ﹝德﹞安曉波(Bj?rnAlpermann):德國維爾茲堡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研究興趣是中國地方政治、中國改革的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的社會分層和政治文化。

  習大大言論

  新形勢下,我們黨面臨著許多嚴峻挑戰,黨記憶體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一些黨員幹部中發生的貪污腐敗、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必須下大氣力解決。全黨必須警醒起來。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的責任,就是同全黨同志一道,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使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

  黨要管黨,才能管好黨;從嚴治黨,才能治好黨。對我們這樣一個擁有8500多萬黨員、在一個13億人口大國長期執政的黨,管黨治黨一刻不能鬆懈。組織工作必須認真貫徹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方針。黨要管黨,首先是管好幹部;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要把從嚴管理幹部貫徹落實到幹部隊伍建設全過程,堅持從嚴教育、從嚴管理、從嚴監督,讓每一個幹部都深刻懂得,當幹部就必須付出更多辛勞、接受更嚴格的約束。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尤其是中央機關和中央國家機關、高級領導幹部要強化帶頭意識,時時處處嚴要求、作表率。

  --2013年6月28日,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我們共産黨人的憂患意識,就是憂黨、憂國、憂民意識,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要深刻認識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的長期性和複雜性,深刻認識黨面臨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的尖銳性和嚴峻性,深刻認識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要教育引導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堅持"兩個務必",自覺為黨和人民不懈奮鬥,不能安於現狀、盲目樂觀,不能囿于眼前、輕視長遠,不能掩蓋矛盾、回避問題,不能貪圖享受、攀比闊氣。

  --2014年6月30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夯實管黨治黨基礎,特別要有一個覆蓋全面、功能健全的基層黨組織體系,有一支素質較好、作用突出的黨員、幹部隊伍,有一套便利管用、約束力強的制度機制,有一個正氣弘揚、歪風邪氣沒有市場的政治生態。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在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上的講話

  名家言論

  ∷中國的國家治理狀況直接反映著中共自身的治理能力。中共是中國目前唯一的執政黨,中共的各級黨組織是最重要的國家公共權力機關,掌握著國家的核心政治權力,是國家治理的決定性因素。中共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準,直接決定著中國國家治理能力的強弱和治理狀況的優劣。

  ∷領導小組脫胎于黨的領導和民主集中制決策原則。領導小組通過嵌入正式的機構設置和運作機制,並創造出新的行政秩序和問責方式,以適應特定事項的治理。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説,領導小組所獨有的集體決策性質和結構化共識過程,是適應中國國情的制度創新。

  ∷發展主義能夠很好地解釋中國"基層"是"如何做事情",及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執行中的角色如何。縣鄉一級的領導幹部構成了中國政治制度中的一個戰略群體,是中央政府在地方的重要代理人,也是地方政府中的主角。中國的民營企業家正在成為一個潛在的戰略群體,他們的共同利益及理性行為或許正在逐漸改變當代中國的地方政治形態,導致地方政商關係重組,這也增強了中國政治制度的調適能力。

  ∷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的變遷,既是一種話語體系的變革,也是一種政策變遷,為我們了解改革開放後中國意識形態變遷與政治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這説明中國共産黨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很好的適應性,善於根據形勢的變化適度調整自己的意識形態和政策;同時也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和保守能力,在吸收借鑒外部成果的同時,堅持自己的領導地位和政府的主導作用,堅守自己的改革底線。中國共産黨是在努力實現保守與變革的動態平衡過程中維護自己的長期執政地位的。

  ∷幾乎毫無疑問,中國共産黨在意識形態説服力和社會控制能力弱化的情況下保持黨在社會中的支配存在,面臨著艱巨的任務。共産黨需要設法吸納伴隨著迅速增長的私有經濟和社會結構多樣化而來的新興社會力量,滿足民眾對政治代表和政治參與不斷增長的需求,以及積極應對經濟對外開放帶來的政治衝擊。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