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牛津大學學者為中國在“二戰”中作用辯護:中國,被遺忘的盟友

時間:2015-08-06 09:43   來源:環球時報

  1937年,難民聚集在上海外灘的照片

  2014年,中國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定每年的9月3日為“抗戰勝利日”,慶祝中國取得抗日戰爭(1937~1945)的勝利。2015年又迎來了抗日戰爭勝利七十週年紀念日。因此,即將到來的2015年9月3日勢必將是一個不同尋常的紀念日。

  中國政府已經宣佈,9月3日當天會舉行一場盛大的閱兵。公眾也在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慶祝這個日子,他們為了更好地理解那段歷史,購買了許多有關這場戰爭的書籍。

  新世界出版社與深圳市中資海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版的《中國,被遺忘的盟友》一書獲得了中國大陸媒體的大量關注。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拉納 米特所著的《中國,被遺忘的盟友》是少數以抗日戰爭為主題的外文圖書中的一本,書中提出了一個鮮少聽聞的觀點:中國是反法西斯同盟贏得“二戰”勝利的重要盟友,這一點不應該被遺忘。

  適時的提醒

  這本書首先於2013年在國外出版,隨後於2014年8月被翻譯成中文並在中國出版,一經出版就立刻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也激起了廣大讀者對了解中國在“二戰”期間是如何為自由而戰的興趣。

  多年來,中國和其他國家似乎都忽視了一個問題:西方是如何看待中國在“二戰”中發揮的作用。拉納 米特教授的就像是一個適時的提醒,自它于2013年首次出版以來,已經引起了西方評論家和媒體的廣泛關注。

  “我最常聽到的回答大致是:‘我從來都不知道中國在“二戰”期間遭受了多少苦難,也不知道中國為“二戰”勝利做出了如此重要的貢獻,’”現代中國政治與歷史學教授拉納 米特在一次郵件採訪中這樣回答《環球時報》。

  “在英國,人們對中國抗日戰爭的了解甚少,所以我很驚訝(它會受到這麼多關注),也很高興這本書能受到這麼多人的歡迎。”拉納寫道。

  理解障礙

  與“二戰”時期歐洲戰場上的戰鬥不同,西方人對中國的抗日戰爭了解甚少,而這或許也導致了西方世界對中國在“二戰”中的艱苦戰鬥一無所知。然而,根據拉納的描述,真正讓中西方學者在這段歷史的理解和交流上出現障礙的時間是冷戰時期,也就是1947~1991年。

  “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被冷戰創造出來的黑洞淹沒了。在那段時間裏,西方國家和中國之間樹立起了厚厚的隔墻,東西方學者們無法面對面地交流各自的觀點,中國的歷史資料更無法傳遞到西方學者手上。”

  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在“二戰”期間傷亡人數超過了3 500萬,幾近“二戰”總傷亡人數的三分之一,並有將近1億中國人家園破碎,成為難民,流離失所。直到今日,西方國家才逐漸了解中國人在那場戰爭中所蒙受的苦難。

  拉納説:“即便是現在,市面上仍然少有圖書關注這個話題。”

  自“二戰”結束後,日本戰後的頑固態度以及對抗日戰爭不屑一顧的言語引起了世界各地的爭論,也讓世界對這場戰爭誤解越來越深。

  不管怎樣,真相是不會被掩埋的。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開始探索這個主題,並研究了這段時間的歷史資料。中國也解密了一系列的文件,讓全世界得以了解事情的原始真相。

  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The Second World War)一書中,作者安東尼 比弗(Antony Beevor) 就把中國的抗日戰爭列為了全面戰爭中重要部分。拉納也在《中國,被遺忘的盟友》中揭示了這一點,他將在BBC歷史頻道呈現一部關於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記錄片。

  亞洲共識

  除去像冷戰這樣的原因,其他國家了解這段歷史真相的最大阻礙還是亞洲。儘管很多國家在“二戰”期間都曾遭受過日本的侵犯,但它們對自己在這場戰爭中的角色定位並沒有達成一致。

  “每一個歐洲人都認為德國納粹是巨大的威脅,欲除之而後快,但亞洲卻沒能達成統一意見。”拉納指出:“日本在中國大陸、韓國的聲譽非常低,它戰時的所作所為導致了這一必然的結果。而在中國臺灣、緬甸和印度,關於日本的評價卻含糊不清,甚至非常友好。”

  亞洲國家與地區之間的信任非常脆弱,經不起一絲異議,哪怕是小小的爭議和評論都會成為導火線,引發外交關係的破裂。目前,中國正在籌備9月3日的抗戰紀念活動,其外交部長程國平稱已向日本發出了邀請。然而,截止到目前,日本有關部門並沒有就首相是否參加儀式發表任何評論。如果兩國之間多些許信任,相信這會是一個契機,讓中日關係翻開新篇。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