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嚴歌苓新作《床畔》將面世 原名《護士萬紅》

時間:2015-04-09 08:4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嚴歌苓新作《床畔》將面世原名《護士萬紅》

  嚴歌苓《床畔》

  著名作家嚴歌苓的最新作品《床畔》(原名《護士萬紅》)即將面市,而這部作品從起筆到付梓竟花了20年時間。

  嚴歌苓稱:“我拖著這部小説的手稿從美國到非洲,從非洲到亞洲,又從亞洲到歐洲。在臺北居住的三年中,我再次開始寫作《護士萬紅》,寫得也很艱澀,最後還是放棄了。2009年,我們全家搬到德國柏林,我一直想把這部作品重寫……直到去年,我才把這部小説的所有手稿再次翻出來,各種稿紙堆了一桌子,我推翻了之前全部的構思,重新寫作了目前這部《床畔》。”

  故事從1976年的西南小城講起。19歲的萬紅,護校剛畢業就來到川貴深山間的一個野戰醫院。她的使命是護理鐵道兵張穀雨連長這位“活烈士”。十幾年如一日的守候,“撈政治資本、入黨提幹”的誤解,吳醫生的追求,甚至是“英雄”概念的顛覆,都沒有讓她動搖過離開床畔的念頭。如小説中所寫:醫院的白鐵床是艘船,“床畔的一切都在流動,流動的一切都在變化……只有兩個人沒變,一個是床上的張穀雨,一個是床畔的萬紅。萬紅是唯一連接床和床畔的艄公,來回擺渡在谷米哥和她以及其他所有人之間……”小説也因此更名為《床畔》。

  小説的緣起是20世紀80年代初,嚴歌苓調任到北京鐵道兵總部的創作組,成為兵部最年輕的一名專業創作員,一名“老鐵”。然而這部小説並非當年採集來的故事,而是脫下軍裝後一直想表達的一種軍人精神——英雄主義。這是一部象徵主義的小説,年輕女護士堅信英雄活著,象徵她堅信英雄價值觀的不死。小説起筆于1994年,嚴歌苓的父親去美國探親時建議她以兩個人的主觀視角來寫:一是女護士的視角,一是被傳統醫學判決為植物人的張連長的視角,兩個視角都是第一人稱。她寫了厚厚一沓稿紙,卻發現故事像個童話,缺少力量。後來再次書寫時,偶然與導演張藝謀聊天時談起這個故事,張藝謀與嚴歌苓的觀點一致:“不應該把植物人作為其中敘事視角之一,關鍵不在於他是不是真的正常地活著;關鍵在於萬紅以信念去證實他活著。”

  於是,這部休克了20多年的小説得以重塑,故事裏的時間跨度達30年,主人公萬紅從特護病房床畔的少女變成了老教堂遺址留下的“最後一個嬤嬤”,使這部小説散發著詩意和神性的光芒,也有了聖女貞德一般的喻象。

  著名文學出版策劃人謝不週第一時間讀到這部小説,為書中重揚的理想主義和奇特的故事所震撼,把它作為自己組建的知書文化傳媒第一本大書出版。

  著名出版人安波舜稱:《床畔》超越了《追風箏的人》的道德高度,萬紅對英雄張連長的守護不是出於救贖,而是出於是生命的尊重和信念,與英雄無關。這是嚴歌苓的第一部,也是中國第一部“拯救生命、決不放棄”的道德理想主義小説,為中國文學奠定了新的高度。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