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傑
閱讀提示
昨天早上8點40分,揚州著名文史專家湯傑先生因病辭世,享年95歲。這位畢生樂觀豁達,不逐名利,鍾情揚州,寫下百萬字地方文史資料,被稱為揚州“活字典”的可愛老人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筆耕不輟
去年10月還為老友寫書序
昨天下午,記者前往老人生前所居住的小區弔唁。湯老的三女兒湯景表示,老人生前耳聰目明,只要有點精神,都會看書寫文章。經常有晚報記者打電話向他請教文史問題,他聽電話一點不費力,回答問題思維敏捷。
去年10月,他還受老友、揚州學者顧一平先生所托,為其所撰寫的《冶春後社名人傳記》第五輯寫序。湯景回憶説:“去年11月中旬,我旅遊回來看他,他很高興地拿出那本書給我看,告訴我這本書很好,他還為這本書寫了序。”
湯傑,字振鴻,1920年出生於寶應。少年時代求學于鎮江中學、省立聯合中學,後考入重慶大學。退休前從事金融和財務工作,詩詞、文史造詣頗深,為市政協文史委員、省詩詞協會會員、中國近代史史料學學會會員等,著有《揚州文史摭拾》。
熱衷文史
被譽為老揚州的“活字典”
湯老撰寫的文史文章經常見諸包括本報在內的各類報紙和雜誌,廣受讀者歡迎。他有個筆名叫“鄭紅”,取其字振鴻的諧音。他一般在寫武俠類的人物或故事時署名“鄭紅”,比如甘鳳池在揚州與人角技一文,就署名“鄭紅”。市民王玉全老先生特別喜歡看揚州掌故類文章,對湯老的文字喜愛有加。他慕名拜訪湯老時,表達了對湯老文章的喜愛之情後,又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鄭紅”文章的喜愛,並遺憾地説,可惜鄭紅是女士,不便於拜訪。湯傑忍不住哈哈大笑:“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鄭紅正是敝人。”
揚州一些學者撰寫揚州文史方面的文章,湯老也會不遺餘力地提供材料並進行勘誤校正。學者王鴻曾在文章《我與〈老揚州〉》一文中説:“湯傑、顧一平兩位同志不僅向我提供了一些鮮為人知的資料,還仔細審閱了初稿,修正了文稿中的某些舛誤。”
湯老還繪製了一張“揚州園林位置圖”,這張地圖上現今的南河下、北河下一帶,標注著不少曾經的私家園林,為這個2500年的古城留下了十分寶貴的資料。
市詩詞協會副會長吳獻中不止一次説過,湯老是老揚州的活字典,對於掌故、老地名等等的來歷、變遷往往脫口而出,讓人驚訝不已。
精研詩詞
不遺餘力向大家推廣
湯老曾有一個身份:邗江詩詞協會副會長。他傳統詩詞造詣很深,在揚州詩壇享有很高的聲譽。顧一平、夏友蘭等編著的《當代揚州竹枝詞》中收錄了湯老的詩作。他有一首竹枝詞寫揚州燈謎:“又是春燈初上時,條條謎制盡新奇。廣陵鼎足龔陳李,並擅黃絹幼婦辭。”巧妙地稱讚有“揚州謎壇三傑”之稱的龔慶根、陳楠和李保華三人。
“詩言志,詩為心聲,一定要有感而發,切忌湊字成句,無病呻吟。”湯老對有志於詩歌創作的朋友説,詩不在多,而在精。乾隆到處題詩,可流傳下來被人傳誦的有幾首?張若虛僅一首《春江花月夜》,卻贏得了“孤篇蓋全唐”的美譽。
為了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喜愛並創作古典詩詞,在擔任邗江詩詞協會副會長期間,湯老曾多次舉辦講座,給大家講解詩詞的格律、聲韻。來稿有不符合古詩詞要求的,他不嫌麻煩,幫他們調平仄、定音律。他還到瓜洲、黃玨、頭橋等協會指導大家作詩作詞。得到他的教誨,不少人走上詩壇,在各大詩刊上發表作品,有的還獲了獎。有的人出書了,他還幫助修正錯誤,寫序推介,他是有求必應,使來者滿意而歸。
記憶非凡
每天晚上背唐詩宋詞
記者曾多次採訪湯老,每次回答提問,老人幾乎從不翻書,也不看材料,記憶清晰,娓娓道來。
2012年,記者採訪湯老,嘆服他超強的記憶力時,他哈哈一笑,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能全説是我記性好,而是我喜歡做筆記。旁人不曉得,還以為是我記性好呢。我現在92歲了,每天晚上還背唐詩宋詞呢!”
2013年,蘇州一家媒體曾作《閭門尋根記》系列採訪。在揚採訪湯老時,記者用這樣的文字來形容當時已是九旬高齡的老人。“湯氏家族的家譜在‘文革’期間被毀了。家譜雖然被毀,但裏面記載的內容,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湯傑的記憶裏,這位老人的記憶力驚人,簡直讓人懷疑他的腦袋裏是不是裝著一個‘生物硬碟。’”
揚州學者王章濤曾向記者講述了一個有趣的例子。“湯老80歲時曾對我説,在英語單詞裏,‘百科全書’一詞有12個字母,‘地中海’一詞有16個字母,他還背給我聽。”
一次文聯會議間隙,大家在休息時排竹林七賢的名字,排出6個,還差一個,大家一時“糾結”在那裏,湯老脫口而出:“還有一個‘賣李鑽核’的王戎。”
如今,湯老已駕鶴西去,他為揚州文史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他為學為人的風範,將永遠值得我們學習銘記。 記者 張慶萍
記者手記
湯老一路走好
聽聞湯老去世的消息,猶如驚雷。在本報書友年會現場,我臨時提議,與會者為這位可愛可敬的揚州文化老人默哀。
最近一次拜訪湯老,已是半年前。在我的腦海裏,湯老總是笑盈盈的,和藹可親。每次登門,他總是有問必答,有求必應,為我們解開了很多揚州文化謎題,因而被大家稱為揚州文化的“活字典”。九旬高齡,記憶力特別好,關於揚州文化,他能如數家珍,讓我們這些年輕人感到汗顏。
默默地,默默地,在心裏為他祈福:一路走好!